。不得眠。其人欲得饮水者。少少与 之。令胃气和则愈。予先与猪苓汤。次投之以当归。地黄。麦门冬。芍药。乌梅之类为汤。饮之。不汗而愈。
论曰。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昼行阳。夜行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行于外。行于外则阳满。
满则阳跷盛而不得入于阴。阴虚则夜不得眠也。今津液内竭。胃中干燥。独恶于阳。阴无所归。
其候如此。故以当归。地黄补血。用乌梅以收之。故不汗自愈。
<目录><篇名>大柴胡汤证(十三)
属性: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诊之曰。脉洪大而 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二 服而病除。
论曰。大黄为将军。故荡涤湿热。在伤寒为要药。今大柴胡汤不用。诚误也。王叔和曰。若 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乃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上因发热。欲服大黄。
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宜轻用。上弗从。服之。遂不起。及至元帝有疾。诸医者 为至尊至贵不可轻服。宜用平药。僧坦曰。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病不能除。上从之。
果下宿食而愈。此明合用与不合用之异也。
<目录><篇名>阳明急下证(十四)
属性: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矣。自昨夕汗大 出。予曰。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曰。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故用大柴胡药。
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
论曰。仲景论阳明云。阳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己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处 也。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 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盛也。世人罕读。予以为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
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
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
<目录><篇名>伤寒自解证(十五)
属性:闽人李宗古得疾。口中气热。唇干。屈体卧。足冷。舌上有苔。予诊之。尺寸俱紧。或者谓 气热口干。疑其阳胜。蜷足卧。足冷。疑其阴胜。而又阴阳俱紧。是诚可疑也。若不熟读仲景方 法。何能治。予曰尺寸俱紧。是寒邪胜也。仲景云阴阳俱紧。法当清。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 紧。口中气出。唇干舌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发 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盖以上证候。皆是阴盛阳弱。故仲景云勿妄治者。诚恐后人之疑也。
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紧脉渐退。四体和。不汗而自解矣。
<目录><篇名>热入血室证(十六)
属性:辛亥二月。毗陵学官王仲景妹。始伤寒。七八日。 寒。喉中涎响如锯。目瞑不知人。病势 极矣。予诊之。询其未 寒以前证。母在侧曰。初病四五日。夜间谵语。如见鬼状。予曰。得病 之初。正值经候来否。答曰经水方来。因身热病作而自止。予曰。此热入血室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经水适来。昼 日明了。夜则谵语。发作有时。此为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例以热药补之。遂致胸膈不利。三焦不通。涎潮上 脘。喘急息高。予曰。病热极矣。先当化其涎。后当除其热。无汗而自解矣。予急以一呷散投之。
两时间。涎定得睡。是日遂省人事。自次日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三投热除。无汗而解。
<目录><篇名>筋惕肉证(十七)
属性:乡里市人姓京。鬻绳为业。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 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 。
振振动摇。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曰。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 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 。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收之。仲景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 余毒。数日瘥。
<目录><篇名>阳明当下证(十八)
属性: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以巴豆丸下之。虽得溏利。而病宛然 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亟 进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
论曰。仲景一百十三方。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也。理中。陷胸。抵当。
皆大弹丸。煮化而服之。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 。故须小丸达下部。其他皆入经络。逐邪毒。破坚 癖。导血润燥屎之类。必凭汤剂也。未闻巴豆小丸以下邪毒。且如巴豆性热大毒。而病热人服之。非 徒无益。而为害不小矣。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