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然汗出则愈。雍曰。此是妇人证。

  又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伤寒四五曰。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常氏云。喘满无大热者。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里实谵语者。调胃承气汤。

  又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庞氏在少阳证)

  又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庞氏云。脉浮紧。当无汗。反有汗。咽燥腹满恶热。法当下之。而反脉浮紧。不可下。此恐变风湿。宜细详之。)

  又曰。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又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常氏云。可与白虎加人参汤。雍曰。宜柴胡桂枝汤和营卫。通津液也。

  又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又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常氏云。可温中汤。

  (金匮方二物)

  又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常氏云。可黄芩汤。

  又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阳阴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又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又曰。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雍曰。千金通续前证为一证。似当理。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又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又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又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又曰。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常氏云。可小承气汤。

  又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又曰。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又曰。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又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常氏云。可桔皮汤。(类要云。橘皮一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为末。水煎服。)

  又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

  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又曰。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