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食者。精 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问曰。素问言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何也。雍曰。此则阴阳交 也。灵枢二十三篇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又问曰。何以谓之交也。雍曰。阴极则交阳。阳极则交阴。交则 争而乱矣。故不可极也。有生者何如。曰。静则生。交则死也。阴脉脉 静。阳脉人静。皆生之证也。
问曰。何以谓之盛躁。雍曰。灵枢九篇所谓人迎一盛、二盛、三 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者。此之谓盛也。一盛而躁、二盛而躁、三 盛而躁。此之谓躁也。极者何也。人迎脉口四盛。皆为极矣。人迎四 盛。名曰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名曰溢阴。为内关。内关外格。死 不治。即阴阳交也。人迎不为衰。阳交也。脉口不为衰。阴交也。脉口 即气口也。
问曰。有躁而不盛者何如。雍曰。灵枢二十三篇曰。热病已得 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是也。此虽不盛而 喘。亦非其宜。故喘甚则死也。
问曰。有烦满不为汗解者何也。雍曰。素问三十三篇曰。有热 病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 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 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治之者表里刺之。饮之汤剂。
雍曰。仲景言伤寒感异气。变为坏病。如风温温毒之类。则此风厥。
亦其类也。宜刺太溪昆仑。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问曰。汗后脉洪者。何也。雍曰。洪大者。非不为汗衰。衰而未得 尽去。非若躁盛。全不为汗衰也。故仲景以为可治之疾。然洪大亦有 轻重。如一盛二盛之说。若洪大而无他证者。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 汤是也。洪大而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除其里热也。其余逐 证不同者。皆根据仲景之法治之。
问曰。汗后饮水多者必喘。而治热病饮之寒水。何也。雍曰。素 问三十二篇曰。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 处。身寒而止也。此谓治五脏热病。各刺手足诸经。证治与伤寒有 异。详刺热终篇可见。故伤寒不可多饮水。
问曰。素问言热病已愈。时有所遗。何也。雍曰。此谓劳复。非汗 后证。劳复本证详之。
问曰。汗后之证。或治或不治。何也。雍曰。汗后之证多矣。动于 脉者重。见于证者轻。如汗后脉盛躁。是邪之曾不退也。脉洪大者刺 之。如汗后尚发热。心下痞。喘满吐利。小便或利或不利之类。皆正 病已衰。余毒未退。根据仲景随证治之。则愈。
千金翼曰。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雍 曰。宜小建中汤、四味橘皮汤。
又曰。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 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目录>卷九<篇名>不可吐五条属性:仲景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 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饮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汤。
又曰。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 者。此为吐之内烦也。常氏云。可金匮竹皮汤、竹叶石膏汤。雍曰。大 橘皮汤、四味橘皮汤皆可服。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 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 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 汤。
又曰。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庞氏曰。诸四逆脉微 弱细。或弦迟。虽中满闷。不可吐。宜橘皮汤、枳实散。
又曰。虚家当 吐而不敢吐者。宜以枳实散压气毒痰水。过日毒瓦斯入胃。乃可微下 之。
庞氏曰。不可吐而强之吐。气筑心则死矣。
<目录>卷九<篇名>可吐十条属性:仲景曰。大法春宜吐。
又曰。凡用吐汤。中病则止。不必尽剂也。
又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 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当吐 之。)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病胸上诸实。(一云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 按之。而反有涎唾。(一作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 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 吐之。常氏云。宜瓜蒂散。
又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一作紧)以客气(一作邪结)在 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常氏云。可瓜 蒂散。
庞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