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1-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8页

云。可刺大赫。在腹部第二行。
又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 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 俞。慎勿下之。
又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主之。
又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又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 之。
又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雍曰。此 一证传写之误。校正者谓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此即仲景吐下后。
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之证。又非此也。仲景别条云。伤寒脉 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表不解者。尚不可服。况里 有寒者乎。详此证。当作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是 亦仲景之言。故仲景厥阴论中。脉滑而厥。亦为里有热。亦用白虎 也。
又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又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 止。更来小数。中有远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 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雍曰。宜炙甘草汤。
难治者。谓代阴脉也。金匮要略云。脉结心悸。炙甘草汤是也。仲景 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 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
加白术汤主之。雍曰。桂枝附子汤。非桂枝加附子汤也。朱氏名曰桂 附汤者是也。所主不同。而世多误用。故朱氏少辨其名。今桂枝加附 子汤。系桂枝第六方。桂枝附子汤。系桂枝第十七方。去桂加白术 者。谓自桂枝附子汤中去桂枝加白术。非谓桂枝加附子汤中加减也。宜详之。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雍曰。根据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 一汤。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官本及脉经汗之皆作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汤、泻心汤。雍曰。宜用半夏泻心汤。
<目录>卷六<篇名>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属性:仲景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
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庞氏曰。此证恶寒。可发汗。若 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阳明。宜调胃承气汤。
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 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庞氏曰。本太阳病。若 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名曰太阳 阳明也。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难者。名曰少阳 阳明也。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烁。或始恶寒。汗出后。恶寒既罢。
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者。名曰正阳阳明也。凡阳明证。
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又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千金作胃中寒者非。
又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 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 名阳明也。
又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又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又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又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又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又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又曰。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又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 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柴胡汤。
又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又曰。阳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