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1-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5页

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 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常器之云。亦与小柴胡 汤。待其便坚。方可用调胃承气汤。
又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 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 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常氏云。可五苓 散、小半夏橘皮汤。雍曰。出千金十八卷痰饮门。若证象阳旦小便难 者。属桂枝加附子汤。(见前卷)
又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 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 汗出而解。雍曰。柴胡汤证。误以他药下之者也。
又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 柴胡汤下之则愈。雍曰。呕止小安者。勿服大柴胡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 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 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千金曰。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内有热也。当以汤下 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 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 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雍曰。外不解者。未可攻。先解其外。千金用桂枝汤。
又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 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 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 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又曰。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 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 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后不可 火证中曰振而反汗出为欲解)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 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 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常云。可与白虎 加人参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雍曰。常氏之意。谓火气入胃。胃中 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解之。然须无表证。渴饮水者可服。有表证 者不可服。以白虎解里热故也。小便不利者。固当用五苓散。然渴饮 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亦小便不利则可服。小便利 者反不可服。振 反汗出者。若自下利。皆不宜服。若无上诸证而大 便硬。或不通。谵语仍在者。然后可服。此一论证多。宜审之。若欲解 诸证未生时势。须先去火邪。宜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 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 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 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 治。常氏云。可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五苓散、大承气汤。雍 曰。救逆则可。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大承气不敢用。小便不利。与 五苓散。发黄者。茵陈蒿汤。
又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又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常氏云。可根据前 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黄芩芍药 汤。
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
又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 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 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雍曰。宜少与救逆汤。(活人书第十方)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