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则是痉病中一症之名。不
可作 也。盖痉是经脉与筋强直反张之病。故为病中之一症。所以
诸风有痉。伤寒亦有痉。 病之中亦有痉不痉者。大抵 为轻。痉为
重。 而又痉者尤为重。刘氏虽不分病名与症名有异。而 病不以
时发。故有累日不知人事者。痉病则随发随止。孙真人所谓须臾有
十数发者。则又与病以时发不以时发之言相应也。故雍谓 病名痉
症名者。究其源也。刘谓以时发不以时发者。别其流也。活人书又
曰。阴阳二 者。此言非古。恐出于后世。雍以意度之。刚 之 名
阳。柔 之 名阴 。朱氏虽言阴阳二 。而终不明辨。第曰阳
属刚。阴 属柔而已。其症与药。俱不详言之。
仲景曰。太阳病。脉沉而细者。名曰 。
又曰。太阴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 。巢氏曰。柔 恶
寒。雍曰。详刚 。即与太阳伤寒症同。柔 。即与太阳中风症同。然
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 病脉沉细。当以脉别之。
又曰。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
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雍曰。此病为 症字误。
问曰。 病何由而感也。素问三十七篇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
发汗。汗出则 。在叔和曰。风病下之 。复发其汗。必拘急。此皆致
之由也。千金曰。先因伤风。后感寒湿。则致 。故柔 亦有不恶
寒而恶风者。
问曰。 脉如何。仲景曰。脉沉而细。叔和曰。其脉伏坚直上下。
又曰。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巢氏曰。策策而弦。直上下行
者。风 脉也。伏坚直上下。 而加痉之脉也。筑筑而弦。策策而弦。
皆病脉。筑策亦疑一字误。
问曰。治 如何。叔和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
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葛根汤主之。雍曰。叔和既论治刚 。次
当言柔 。今乃不言。及再论刚 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
急。其人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雍以仲景伤寒本论。无此一症。故
疑此亦非叔和之言。误从之杀人。大承气汤的非治刚 之药。纵是
诸。皆不可用。盖 太阳中风。再感寒湿之疾。太阳属表。中风在
表。及寒湿之疾。皆不可下。其脉沉细伏弦。亦不可下。今又言胸满。
非寒则虚痞。口噤。卧不着席。又太阳中风之症。脚挛急者。脚蜷也。
胞中有寒也。皆不当行承气汤。用之必死。庞朱二氏不明改之去之
者。意其是叔和之言。不敢削也。朱氏之言。加审之二字。盖亦有疑
矣。尝见庸愚下此以杀人。知而不言。不为无罪。然则柔 用何药以
治之。曰。庞氏治刚柔 。加减葛根麻黄汤。 无汗者。加麻黄。 自
汗者。去麻黄加葛根。朱氏治柔 。以桂枝加葛根汤。皆其药治切当
者也。王叔和曰。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
。栝蒌桂枝汤主之。庞氏曰。栝蒌不主项强KT KT 。其意以治肺热。
令不移于肾也。桂枝汤内加栝蒌四两。雍曰。审如庞言。则移热之
。乃柔 也。独未知疮家风家二 亦同治乎。更当审其症而用之。
常见太阳伤寒。出汗多致 。服此亦愈。
千金曰。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此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
肾。喜卒然体痉直。如此。皆服小续命汤两三剂。雍曰。亦须无汗。乃
可服。
又曰。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雍曰。二穴亦难取。动脉在客主
人之下。误刺陷脉。则为内漏为聋。风府在脑户喑门之间。误刺亦
死。一喑门风府。又禁不可刺。能者互审之。
又曰。刚柔 。宜加减葛根麻黄汤。 自汗者。去麻黄。更加葛
根。雍曰。此汤诸家未见。惟庞氏载之。
又曰。 病不宜大发汗及针灸。宜小汗之。叔和曰。 病有灸
疮。难疗。雍曰。大抵疮家忌灸。惟孙真人云。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
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此定为耳能泄肾气故也。痉亦同。
活人书云。柔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雍曰。此即仲景治太阳病有
汗之药。朱氏以叔和缺治 药。故取而用之。若然。则刚 正宜用庞氏
葛根麻黄也。又朱氏论二 。取千金说云。并宜服小续命汤。此皆可为
定法。其热甚而欲移于肾者。必加痉。宜以叔和桂枝加栝蒌汤主之。
叔和曰。 病。发其汗已。其脉 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也。其脉如故。反伏弦者。必 。既曰 病。又曰必 。何也。雍曰。必
当作必痉。则义通也。此谓 病加痉者也。
问曰。 病其详何如。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