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
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又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
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饮食自可。少阴脉微
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又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
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
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又曰。寸口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营气盛。名曰章。
(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纲。(纲者身筋急脉弦直故也)卫气
弱。名曰 。( 者心中 动迫怯)营气弱。名曰卑。(卑者心中常自
羞愧) 卑相搏。名曰损。(五脏六腑俱乏气虚 故也)卫气和。名曰
缓。(缓者四肢不自收)营气和。名曰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缓
迟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中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又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
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
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又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
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又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
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又曰。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
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又曰。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
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又曰。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又曰。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
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上亦作下)
又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
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则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营卫不能
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
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
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又曰。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
色黄。营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
而寒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又曰。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
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四属谓皮肉脂髓俱竭则
宗气衰矣)
又曰。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营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又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又曰。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又曰。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又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
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
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
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也。)
又曰。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
也。
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
也。
又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又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目录>卷四

<篇名>六经统论二十二问

属性:问曰。伤寒三阳受病。传经何如。素问三十一篇曰。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
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