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汤。使体润 汗出连日。当自解。
上治法大要。不拘于经。故伤寒总目载之叙论之中。今根据论
次于叙论之后。其余治法。并各详见于逐经逐证之中。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脉法及刺法六问

属性:问曰。伤寒有五。其脉何如。难经五十八难曰。中风之脉。阳浮
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
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
取之。
问曰。脉之辨寒暑何如。仲景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问曰。欲愈之脉何如。仲景曰。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者。此皆愈证也。
问曰。病有损脉何如。雍曰。伤寒至脉多。损脉少。故仲景曰。四
损三日死。五损一日死。六损一时死。凡四息而一至。曰四损。五息一至。曰五损。六息一至。曰六损也。
问曰。死生之脉何如。仲景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者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

沉细者。不过一日
死。此以前。是皆伤寒证候也。
问曰。温病刺五十九穴。何穴也。素问三十二篇曰。病甚者为五
十九刺是也。灵枢二十三篇曰。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
凡十二 。五指间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亦八 。头入发一寸旁
三分。各三 。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耳前后口下(一作
目下)各一。项中一。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
二。天柱二。此五十九穴也。
右伤寒脉法针术。不止于此。此则论其叙论所载。其余各见逐经逐证之下。



<目录>卷一

<篇名>张仲景华元化五问

属性:问曰。华佗治伤寒法。与仲景少异何谓。千金方载华佗之言曰。
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摩膏火灸之则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
可根据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则愈。若不解者。三日在肌。复一发
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
则愈。若病用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若
未惺惺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
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则烂胃也。然热入
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胸中也。雍曰。元化之术。指日期为候。仲
景虽指日。而要在察阴阳六经之证。此其所以若少异也。要之仲景
规矩准绳明备。足为百世之师。元化自得神术。惟可自用。故外台言
元化藜芦丸近用损人。不录。则知后人不能学也。
问曰。仲景元化之术孰优。雍曰。未易优劣。大抵仲景之术。得
于学识。元化之术。得于心悟。心悟则变化无常。自用多奇。而学人
鲜能从。必欲从上圣之精微。为百世之模楷。非仲景而谁欤。故仲景
之于医道。守其常也。元化之医道。从其变也。
问曰。元化临终之日。焚书于狱中。曰。此书可以活人。后世谓
所焚之书为仲景之书。是耶非耶。雍日。非也。仲景之书。出于元化
之后也。曰。异哉。仲景汉人。元化魏人。安得书出其后。曰。仲景元
化同为汉末人。仲景不仕魏。故世称曰汉仲景。元化仕曹氏。故世称
曰魏佗也。考之于史。元化死于吕布陈登之际。计其时在建安之初。
是时佗已百余岁矣。仲景叙论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
以来。曾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
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卷。则是书作于建安十年之后。故知二公声迹相接。而仲景犹为后
进也。
问曰。世独重仲景之书何也。雍曰。陶隐居、孙真人。可谓古之
名医矣。陶论医方曰。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孙真人曰。伤
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
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以二者之言推之。宜其特重于
世也。文孙真人曰。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
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而说者谓如太阳中 。当用白虎。不
可误服桂枝麻黄。此古人所未至。何也。雍曰。伤寒之初。惟有桂枝
麻黄青龙三证。故不出用此三药。若言中 。则中 非伤寒。自是别
病。当用白虎。何缘用此三药。非古人所未至。盖论者误以中 为伤
寒也。
问曰。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