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内外相合邪,因而嗽之。
火盛炎烁肺金,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咳无痰,或吐血痰。好色肾虚,阴虚 生火,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则气滞,妨碍升降。
有论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荣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燥火,感其部 位,察而表之,内伤七情,皆胃受之,而关于肺。
\x伤风咳者\x 增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宜麻黄汤。遗屎,赤石脂。
\x伤寒咳者\x 发热无汗恶寒,无渴。
\x伤暑咳者\x 烦热引饮,或吐沫、声嘶、咯血。
\x伤湿咳者\x 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
\x喜伤心咳者\x 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又自汗咽干,咯血,此劳 伤心,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宜芍药甘草汤。又心咳桂枝汤。
\x怒伤肝咳\x 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或则两 下满,左胁偏痛,引少腹,此怒伤肝。宜小柴胡汤;胆受 之,呕苦汁,宜黄芩半夏汤,加甘草治之。
\x思伤脾咳\x 而两胁下痛,引肩背,又腹胀,心痛不饮食,此饥饱之伤,宜 升麻汤。胃受之,呕长虫,乌梅汤,又云人参主之。
\x忧伤肺咳\x 而喘息有声,甚则吐血,或吐白沫,口燥声嘶,此叫呼伤肺;大 肠受之,遗屎,治同气下条,又云枳壳治之。
\x恐伤肾咳\x 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或寒热喘满引腰背,此房劳伤肾,宜 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受之,遗溺,宜茯苓甘草汤治之。
\x久嗽不已三焦受之\x 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也,宜异功白术散。
\x张论\x 有贫者外感之由,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又曰∶岁火太过,肺 金受邪,病嗽是也。有富贵者,多食浓味,热痰所成也。谓之涎嗽是也。
\x李论\x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而成痰,冲肺道而成嗽。
\x刘论\x 皆脾虚而成痰,伤肺风而成嗽。
有论痰嗽潮热四证∶ 因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作有异,或因虚伤冷,则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
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脉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面白痰清。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脉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 塞,情思不乐,饮食不下。
或蛊注相搏,或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生寒热,两 手脉弦细而数,外证食不为肌,烦乱动变不常,身体酸疼倦,久久嗽搐痰多,或喘、或泻即死。
或先因伤寒伤湿,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 力,劳力则热,身体酸疼如劳状,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 是余毒伏在经络,其脉弦也,再发即愈。
\x治法论\x 咳嗽痰嗽分而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乃肺气伤而不清,关于肺也,宜以辛润其肺,青陈皮 以散三焦之气壅。
嗽者,谓有痰而无声,乃脾湿而为痰,而以嗽,皆积于肺也。盖因伤于 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盖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然寒暑燥湿风 火皆令人嗽,独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也。宜以化痰 为先,下气为上。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痰湿在肺 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浓朴汤主之。
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杏仁主之。
张之治风痰,以通圣散加半夏。
暑痰以白虎、凉膈。
火痰以黄连解毒。
湿痰以五苓白术。
燥嗽以木香葶苈散。
寒嗽以宁神宁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作痰矣。宜吐之。
\x方\x 南星 半夏 枳壳 陈皮 风痰脉弦加通圣散,
热痰脉洪,加小柴胡、青黛、黄连;
湿痰脉缓,加苍术、防己;
寒痰脉沉,加桂、杏仁、小青龙;
气痰脉涩,加青皮、陈皮;
气上逆,加苦葶苈;
气促加人参、桔梗;
发热加黄芩、桔梗;
热上喘涌,加寒水石、石膏;
痞加枳实,重加茯苓;
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茯苓;
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承气;不能食,加川朴。
\x利膈丸\x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槟榔(各一钱) 枳壳(麸炒一两) 浓朴(三两) 大黄(酒制一两) 川归 人参(各三钱)
\x紫苏饮子\x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 桑白皮 青皮 陈皮 杏仁 麻黄 半夏 五味 炙甘草 人参 \x千缗汤\x 治痰。
半夏(一两) 皂角(去皮弦子半两) 雄黄 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绢袋取清汁服。
\x秘方\x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
二陈汤 加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