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发灰散\x 治走马房劳饮食,忍小便以致转胞不通,脐下急满。醋下二合。
甘遂和蒜捣饼,安脐孔,合实,着艾灸三十壮,治小便不通或加葵子。
<目录>卷之中<篇名>小便不禁(二十八)
属性:膀胱不约为遗溺。
\x小便不禁韭子丸\x 出《三因方》,治肾冷。
韭子(六两) 苁蓉 鹿茸 牛膝 菟丝子 巴戟 石斛 杜仲 川归 地黄 桂 上随分酌用为丸。
\x阿胶散\x 治失禁。
阿胶(炒二两) 牡蛎( ) 鹿茸(酥炙四两任下)
\x茯苓丸\x 治心肾虚淋沥。
赤白茯苓(各二两) 地黄汁 好酒熬成膏丸,盐酒任下。
大小便闭者,外有骨热不同。
关格者,外有肝实热、心实热。
便利不禁,外有中风湿、肝脾不同。
<目录>卷之中<篇名>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属性:\x结燥便闭\x 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夫肾主大便为津液,津液 润则大便润。热燥,脾脉沉数,下连于尺,藏中有热。亦有吐泻后,肠胃虚,服 热药多者,宜承气下之。
又大便秘,小便数者,谓之脾约。脾血耗燥,肺金受邪,无所摄脾津液枯竭,治宜养血润燥。
\x风燥\x 肺受风邪入肠中,右尺脉浮,宜麻仁丸。
\x阴结\x 阴燥欲坐井中,两尺脉按之虚,或沉细而迟者是。
如有阴证,脉坚实,汤药中亦少加苦寒,以去燥热,宜黄柏、知母、附子。
\x气燥\x 尺脉伏也,宜温补之。
\x老人产妇\x 气弱津液不足而结者,并宜地黄丸。
\x治法\x 肾恶燥,以辛润之。脾结燥,以苦泻之,如食伤腹满、腹响是 也。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如能食,小便赤,为实,有物秘也,宜麻仁丸、七宣等主之。如不能食者,
小便清,为虚,乃气秘也,宜用浓朴汤主之。
\x润肠丸\x 麻仁 桃仁(一两) 羌活 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上蜜丸梧子大。
如大便全秘,加酒制大黄;如血燥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黄;如风结大便不 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湿,加皂角仁、秦艽、大黄;如脉涩身觉气短,加 郁李仁、大黄;如阴结,加姜附。
\x浓朴汤\x 治气。
浓朴 半夏 甘草(三两) 白术(五两) 枳实 陈皮(一两)
外有香港脚虚寒,气实亦大便不通。
\x肾脏风\x 湿也。阴茎痒痛不忍。
苦参 大黄 荆芥 皂角 洗熏。 海螵蛸末敷。
\x阴包痒虫蚀\x 狗脊 黄连 黄柏 水银 光粉 赤石脂 为末敷 又加黄丹 <目录>卷之中<篇名>头痛(三十)
属性:\x太阳头痛\x兼项与攒竹,脉浮紧或关前紧数,恶风寒,宜羌芎活主之。
\x阳明头痛\x 自汗发热,胃热上攻,脉浮缓长,或关洪数,石膏、葛、芷主之。
\x少阳头痛\x 额角偏疼,往来寒热,脉弦细,黄芩、柴胡主之。
\x太阴头痛\x 有湿痰,体重腹痛,脉沉缓,半夏、南星、苍术主之。
\x少阴头痛\x 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细辛、麻黄、附子主之。
\x厥阴头痛\x 顶痛,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x气虚头痛\x 耳鸣,九窍不和,尺脉虚浮,参、 主之。
\x血虚头痛\x 鱼尾上攻,芎、归主之。
风涎冷痰在鬲上,或呕吐,脉弦细出寸口,为痰厥,宜吐。
\x火作痛\x 痛甚,清之、散之。
\x湿热头痛证\x 则心烦。
\x伤风头痛\x 半边偏痛,皆因冷气所吹,遇风冷则发,寸浮。
\x食积头痛\x 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冲,右寸紧盛,左属风,浮为风;
右属痰,滑为痰。
\x半夏白术天麻汤\x 治痰厥头痛。
半夏(二钱) 白术(一钱) 天麻(一钱半) 人参(一钱) 黄 苍术 陈皮 黄柏 茯苓(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 干姜(二钱)
\x清空膏\x 治风湿热诸般头痛,惟血虚不治。
黄芩(二钱) 羌活 川芎 黄连 防风 甘草(钱) 柴胡(七分)
上为末,白汤下。
\x玉壶丸\x 治风湿痰头痛。
雄黄 白术 天麻 南星 半夏 \x茶调散\x 吐痰头痛。
\x家珍方\x 治偏头痛连睛。
石膏 黍粘子(炒)
\x香芎散\x 治一切头风。
香附(二两炒) 甘草 川芎(一两) 石膏(五钱) 细茶 荆芥 点服二钱 细辛 防风 川乌 草乌 白芷 荆芥 羌活 煎服 <目录>卷之中<篇名>目痛(三十一)
属性:皆血太过与不及也。太过者,血得太热而溢于上,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 者,血虚无所养而拈目痛。目之锐 ,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 阳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