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 熟地 川归(各五分) 槐子(炒) 青皮(各五钱)
\x越桃散\x 治下血与血利。
栀子仁 槐花 枣 干姜 上各烧存性,米饮下三钱。
\x伏龙肝散\x 治便血因内外有感,停凝在胃,随气下通妄行。
伏龙肝(一两) 白术 阿胶 黄芩 地黄 甘草(三钱)
\x阴结\x 夫邪入五脏则阴脉不和,血留之渗入肠间,脉虚涩也。
生地黄汁 小蓟汁(各一斤) 砂糖熬膏 地榆 阿胶 侧柏叶 赤小豆(五两浸芽出日干)
川归(一两) 为末下。
\x治先血后便,谓之近血,水下前末。\x \x治下血\x 五灵脂(炒)末芎归汤下。
<目录>卷之中<篇名>溺血(二十三)
属性:\x溺血\x 热也,又因房劳过度,忧思气结,心肾不交。
生地黄 小蓟根 淡竹叶 栀子仁(炒) 藕节 甘草 活石 通草 蒲黄(炒) 川归 血虚加四物汤、牛膝膏;
发灰能消瘀血、通关,醋汤二钱;
棕榈灰(亦治,烧灰米饮下;)
赤脚马兰汁、老鸦饭、水杨柳脑(并治)。
<目录>卷之中\溺血(二十三)
<篇名>不治证属性:吐衄唾血下血,脉浮大而数者死。
吐血脉紧弦者死。
中恶吐血脉沉细数者死。
藏血脉俱弦者死。
下脓血,脉绝者死;血温身热脉躁者死。
<目录>卷之中<篇名>霍乱(二十四)
属性:\x霍乱\x 脉滑者霍乱,弦滑者宿食。洪者热,细者死,微迟者死,弦甚者死。
其气有三∶火风湿。承胃之虚,吐为热也;泻为湿也;风胜则动,故转筋 也。甚则转筋入腹者死。
\x干霍乱\x 则心腹胀满绞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须臾则死,急以盐汤大吐之。
热则五苓散;寒则理中汤;转筋霍乱则二陈汤加白术、甘草、桂枝。
干霍乱者,系内有积,外有邪气,和解散治之。二陈汤、和解散、加川芎、防风、白芷、苍术也。
<目录>卷之中<篇名>下利(二十五)
属性:\x下利\x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
寸脉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数者自止。迟而滑者 实也,可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
脉迟或肠鸣,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温。由风湿热也,轻则飧泄,重则下利脓血。
在表者,发之。表者,身热也。柴胡去参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积也。在上者,涌之,或痰气也。在下者竭之,
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
后重则宜下之,乃热物薮也,脉洪者是。又气不通,宜加槟榔、木香。
腹痛则宜和胃气,以川归、浓朴、桂、芍药、茯苓和之。
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大柴胡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身冷自汗,下无声,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 息,脉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
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有厥阴动利不止,脉沉细,
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x黄芩芍药汤\x 治泻利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痛甚加桂少许;下利脓血加归连五钱;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前证重者,
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x黄连当归汤\x 治下血腹不痛,谓之湿毒;痛热毒也。
连归(半两) 热毒加大黄(一两) 芍药(二钱半) 腹痛加桂。
\x白术芍药汤\x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是大势来,宜宣和也。
白术 芍药 甘草 腹痛甚加黄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痒与下血加苍术地榆;心下痞加枳实。
凡痢疾腹痛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加朴;渴加茯苓。冬月减芍药一半,
夏月加芩。见脓血在大便前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脓血在大便后 者,制芩、归稍;脓血相杂下者,制大黄。腹不痛,白芍药半之。
身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x诃子散\x 治虚滑久不已。
木香 黄连 甘草 诃子皮 术芍汤下。
\x桃花汤\x 治冷利腹痛,下鱼脑白。
赤石脂( ) 干姜(炮) 饼丸饮下。
\x浆水散\x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自汗。
半夏(一两) 附子(炮) 干姜(五钱) 良姜(三钱) 桂(三钱) 甘草为末,浆水煎,和滓服。
\x小续命汤\x 治风邪内缩。方见前。
\x椿皮丸\x 治酒积利、久利湿也。
\x黄连茱萸粟壳丸\x 止利。
\x小柴胡去参汤\x 治身热挟外感者。
\x保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