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丹溪手镜-第1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 石膏(臣也,助) 甘草 粳米(使也,以甘缓之。)
白虎为大寒之剂,立秋后不可服,服之则哕逆成虚损矣。
治秋时行,加苍术。
治风湿自汗,亦加苍术。
治 中暑、治 治白胎涩者,加人参。

五苓散
克伐肾邪,治发黄、霍乱,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 猪苓(臣也) 白术(佐也,脾恶寒,水饮内蓄,脾气不治,以甘助之。)
泽泻(使下也,导溺。) 桂(辛热,水蓄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水结胸。


茯苓甘草汤
治水饮为悸。


理中丸
治脾胃。

人参(君也。) 白术(臣也,脾恶湿,甘胜湿。) 甘草(佐也,甘补) 干姜(使也,辛热,胃恶寒。)
若脐下筑动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术甘滞气,桂辛散肾气。
若吐多,加生姜,去白术,术甘壅,姜散逆气。
若下多,加术,术胜湿。
若悸者,饮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术生津。
腹痛加参补之。
寒多,加干姜。
腹满,去术,加附。术令人中满,附辛散满。

四逆汤
治阴寒脉沉。

甘草(君也六钱) 干姜(臣也半两逐寒) 附(使也一钱温经)
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吴茱萸汤
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又治少阴烦躁,吐利四逆。

茱萸 生姜(半两) 人参(一钱)

真武汤
治停饮而咳,水饮内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带表。

茯苓(君也。) 白术(臣也,脾有水则不治。) 芍药 生姜(湿淫所胜,佐以酸辛。) 附子 (使也,散湿温经。)
若咳者,加五味、干姜、细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建中汤
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 甘草(臣也) 桂(佐也,辛散也。) 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
姜枣(使也,建脾胃)

脾约丸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硬,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

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 枳实(散结也) 芍药(酸苦泄也) 浓朴(散脾也) 麻仁 大黄(使也)

抵当汤
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胜血。) 虻虫(臣也,苦寒,苦走血。) 桃仁(佐也,血聚则肝气 散。) 大黄(使也。) 水煎一服。

小续命汤
麻黄 人参 黄芩(各一两) 芍药 桂 防己 甘草 川芎 防风 附
金沸草汤
治咳嗽喘急。

前胡 旋复花(各一两) 半夏(五钱) 细辛 甘草(各二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 茯苓(六钱半)

葳蕤汤
治冬热病,咽痛,赤疹。又治风湿自汗。

葳蕤(一钱) 麻黄 白薇 羌活 杏仁 青木香 甘草(各一钱半) 石膏(二钱半)
葛根(五钱) 川芎(一钱半) 作三服。

甘桔汤
治咽痛。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汤
治腹满自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利不止,各一两作三服。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 芍药 甘草 枣
黄连汤
治下寒上热,腹痛呕吐者。

黄连(二钱) 陈皮 枳实 麻黄 杏仁 浓朴 甘草 葛(各一钱半)

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

黄连(一两三钱) 黄芩(三钱) 芍药(六钱) 阿胶(一两) 鸡子黄(八分三个) 先 煎,后入黄柏。
上和匀作三服。

猪肤汤
治少阴胸满而烦。

猪黑皮(五两) 煎至半,加蜜(三) 米粉(二)分三。

酸枣仁丸
治吐下后虚烦不眠。

酸枣仁(一升) 甘草(二钱) 知母(五钱) 麦门冬(三钱) 茯苓
桃仁汤
治狐惑。


黄连犀角汤
黄连(五钱) 乌梅(七个) 木香(一钱) 犀角(一两,无亦升麻代。)


百合知母汤
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热不热,行不能,坐不安也。

百合(三个) 知母(半两)

百合地黄汤

坏证
谓伤寒,又感风寒暑湿火燥,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宜知母麻黄汤、鳖甲散。


知母麻黄汤
知母(三钱)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枝(半两)


鳖甲散
鳖甲 升麻 前胡 黄芩 乌梅 犀角 枳实(半两) 地黄(一两) 甘草(一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