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中。小便频数。曰消肾。乃心脾与肾三经之火症也。而心脾二经之热。又皆由于肾
虚。盖肾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养乎脾。而上交于心。何至有干枯消渴之病
乎。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

干。阳盛阴衰。构成此症。而三消之患始剧矣。其根源非本于肾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
为病者。如心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又内拟心火。心火与邪火一时腾起。不能制抑。熏蒸上
焦。以致口干舌燥。咽喉如烧。引饮虽多。而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短少。所谓消渴是也。
脾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内灸脾土。脾家为火所烁。胃火亦从而起。仓廪之官失职。中宫

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饥。饮食大倍于平日。肌肉渐瘦。小便如泔。虽甚烦渴。而饮不多。
所谓消中者是也。肾经既虚。邪火乘之。水本能胜火。而今反为火胜。一杯之水易干。车薪
之火方炽。则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尽。由是骨髓皆枯。肢节瘦细。腿膝酸疼。唇烈火燥。
渴而引饮。饮虽不多。而便溺时下。不能收摄。所谓消肾者是也。三焦虽自为病。而其本总
归肾经。真水一虚。而二病从之。医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爱服

砂金石之药。而成之。盖好酒则热易积。好色则火难制。喜食炙爆则津液耗亡。爱服丹砂金
石肠胃燥烈。而火症起矣。能食者必生痈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满鼓胀也。慎之



<目录>卷之三\三消门

<篇名>脉云

属性:脉诀云。消渴脉数大者生。虚小病深厄难治。



<目录>卷之三\三消门

<篇名>立方

属性:\x生津散\x 治上焦之病。渴而饮水。
黄柏 天花粉 黄连 山栀(各一钱) 白扁豆 生地 麦门冬 知母(各一钱五分) 茯
苓干葛(各八分)
加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x清心降火汤\x 治消渴小便不利。
黄连 天花粉 麦门冬(去心) 滑石(各二钱)五味子 木通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
分)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x三黄丸\x 治男妇消渴。不生肌肉。饮水无度。口燥咽干。小便短涩。
春三月 大黄(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四两)
夏三月 大黄(一两) 黄连(一两) 黄芩(六两)
秋三月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 黄芩(六两)
冬三月 大黄(五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三味。根据时加减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x神效散\x 治消渴。形容渐瘦。精神倦怠。
麦门冬 黄 天花粉 白扁豆(各一钱五分) 枇杷叶 天门冬 乌梅(各一钱) 甘草
水煎食前服。
\x茯兔丸\x 治三消等症。并治白浊。
茯苓(四两) 菟丝子(八两) 北五味(五两) 石莲子(肉三两) 山药(五两)
上为末。以山药为粉。作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滚汤下。
\x加味地黄丸\x 治下消。
山药(炒) 山茱萸 北五味 泽泻(去毛) 黄柏(盐水炒) 知母(各四两青盐水炒) 怀
生地(八两) 牡丹皮(炒)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五钱)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x抑火理脾汤\x 治中消。
山栀 白术 扁豆 寒水石(各二钱) 山药 黄连 茯苓 沙参
加莲子七枚。煎服。



<目录>卷之三

<篇名>疹门

属性:属少阳。三焦相火。有色痕而无头粒。重者红如锦纹。疹属少阴君火。浮小而有头粒
。随
一则下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阴症发斑。皆出背胸之间手足虽有。亦稀少
而微红。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止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形

。而非锦纹也。内伤发斑者。胃气极重。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轻如蚊迹。多在手足也。
疹虽属少阴君火。见于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阳膀胱火热而然。胸前多
者。足阳明火热而然。四肢多者。脾与心火热而然也。又有所谓瘾疹者。多属脾。隐隐然
在皮肤之间。故曰瘾疹。发则多痒不仁。有风热风湿之殊。又有所谓丹疹者。皆恶热毒血蓄于
命门。遇相火合发。即发也。色有赤白。热有微甚耳。在小儿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见哑



<目录>卷之三\疹门

<篇名>脉云

属性: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于表。故阳浮而数。下焦实热。故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