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临证指南医案-第97页

盖肝得邪助。木势张扬。中土必 然受侮。本气自怯。运纳之权自减。清阳既少展舒。浊阴日踞。渐为痞满。上年温养辛甘久进。
未见病去。其治体之法。谅不能却。自述静处病加。烦动小安。其为气血久阻为郁。议用通络 法。以病根由疟久。邪留络中耳。(气血凝络)
紫降香 桃仁 小香附 淡姜渣 神曲 鸡肫皮 南山楂 韭根汁法丸 高 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留伏之 邪。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 疟邪经月不解。邪已入络。络聚血。邪攻则血下。究竟寒热烦渴。目黄舌腻。溺赤短少。全是 里邪未清。凡腥荤宜禁。蔬食不助邪壅。阅医药柴葛攻表。消导通便。与疟无与。用仲景鳖 甲煎丸。早十粒。午十粒。黄昏十粒。开水送。
费 疟邪迫伤津液。胃减不饥。肠燥便红。左胁微坚。有似疟母结聚。当宣络热。以肃余邪。
生地 知母 丹皮 麻仁 生鳖甲 某(氏) 疟邪内陷。变成阴疟。久延成劳。务以月经通爽。不致邪劫干血。
生鳖甲(一两) 桃仁(三钱) 炒丹皮(一钱) 穿山甲(三钱) 楂肉(一钱半) 生香附(一钱半)
顾 左胁有疟母。乃气血交结之故。治宜通络。(疟母)
鳖甲 桃仁 金铃子 牡蛎 丹皮 夏枯草 江 远客。水土各别。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动肝。木犯胃土。疟伤。胁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
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汤药焉能取效。宜用缓法。以疏通其络。若不追拔。致阳结阴枯。酿成 噎膈难治矣。
生鳖甲 桃仁 麝香 虫 韭白根粉 归须 郁李仁 冬葵子 熬膏 吴(二四) 疟反复。左胁疟母。
生鳖甲 生牡蛎 炒桃仁 当归须 炒延胡 柴胡梢 桂枝木 炒楂肉 青皮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无形。医治非法。血 脉蕴邪。故寒热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 秋露水煎。
金(十一) 经年老疟。左胁已结疟母。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 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生牡蛎(三钱) 归须(二钱) 桃仁(二钱) 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钱) 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 少阴三疟已久。当升阳温经。(三日疟阳虚)
鹿茸 熟附子 人参 粗桂枝 当归 炒黑蜀漆 吕(二四) 阴疟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运。不饮汤水。四肢无力。诊脉微弱不鼓。屡进六君益气 无效。当温里通阳。从火生土意。
人参 熟附子 生益智 茯神 白芍 生姜 吴(四一) 三疟愈后反复。寒多有汗。劳则阳泄致疟。议护阳却邪。
川桂枝 熟附子 生于术 炙草 生姜 南枣肉 某 阴疟汗多。下焦冷。用升阳法。
人参 鹿茸 桂枝木 当归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陆(四七) 邪深留阴。三日始有疟发。但热来必神昏谵妄。是膻中震动所致。议定未病两日。日进清 心牛黄丸一服。试看后期。疟至何如。(邪扰心营)
蔡(氏) 三日疟。一年有余。劳则欲发内热。素有结痞。今长大攻走不定。气逆欲呕酸。经闭四载。当 厥阴阳明同治。(肝胃)
半夏 川连 干姜 吴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 乌梅 蔡(五三) 三疟。不饥不纳。恶心。渴喜热饮。诊脉沉细。脾阳困顿。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兽饮。(脾阳虚)
沈(五二) 三疟。腹胀。不渴呕水。邪在脾胃之络。温疏里邪。勿用表散。
草果 粗桂枝 生姜 浓朴 炒蜀漆 茯苓 又 温脾通胃得效。
生于术 淡附子 川桂枝 炒黑蜀漆 浓朴 生姜 某(四五) 三疟经年。至今复受湿邪。及发日来。舌白脘闷。渴喜热饮。当温太阴。
杏仁 草果 知母 桂枝 半夏 生姜 浓朴 乌梅 詹(二九) 三疟。脾发。用露姜法。寒止热盛。加入乌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阴。谓其疟久。阴亦伤耳。
胡 阴疟。滞伤脾胃。用苦辛温得效。疟未已。腹胀便泄。议理中阳。
人参 益智 木香 茯苓 浓朴 广皮 生姜 钱(三五) 遇劳。疟发数年。初起即三阴。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甘温益气。久进益气汤。
某(四三) 三疟早截。中阳窒塞。脘胀不运。背寒肢冷。
草果仁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浓朴 广皮 生姜 某 脉濡。面黄舌白。脘中格拒。汤水皆呕。三日疟一至。据色脉诊。乃足太阴阳微饮结。当以温 药和之。
半夏 荜茇 丁香柄 草蔻 浓朴 姜汁 李 初病劳倦晡热。投东垣益气汤。未尝背谬。而得汤反剧。闻谷气秽。间日疟来。渴思凉饮。此 必暑邪内伏。致营卫周流与邪触着。为寒热分争矣。故甘温益气。升举脾脏气血。与暑热异 岐。胃中热灼。阳土愈燥。上脘不纳。肠结便闭。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由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