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 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
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 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
(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 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 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 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 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 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藤 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
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乃下虚无以制上。议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 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阳气微漓。浊饮上泛。仲景云。进温药和之。(脾胃阳 虚饮逆咳呕)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一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大 枣(二枚)
顾(二四) 咳嗽数月。呕出涎沫。建中不应。已非营卫损伤。视其面色鲜明。饮食仍进。仿饮邪主治。
小半夏汤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劳伤阳气。内起痰饮。卧着气钝饮阻。其咳为多。痰出稍通势缓。且体常汗泄。非风寒表邪 不解。并不热渴。亦非火炎烁金。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 陈 脉涩小。舌白不渴。身动呕痰。身如在舟车中。此寒热攻胃致伤。逆气痰饮互结。通补阳明 为正。白术甘草守中。未能去湿。宜缓商。
人参汁 半夏 枳实汁 茯苓 竹沥 姜汁 马(三四) 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汨汨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 湿滞聚。年方壮盛。不必介怀。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浓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姜渣 胡芦巴 炙草 姜汁泛丸 马(四十) 甘缓颇安。辛泄不受。此阳分气衰。将来饮邪日聚。然卧着咳多。清气失旋。先用苓桂术甘 汤。继进外台茯苓饮。
曹(四七) 中年阳气日薄。痰饮皆属阴浊。上乾清道。为冲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分 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泽术得效。是治支饮治法。数年真气更衰。古人谓饮邪当以温药和 之。须忌治嗽肺药。
先用小青龙去麻辛 接服外台茯苓饮。
程(五七) 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
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 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下。必下冲上逆。其痰 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
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脾肾阳虚饮逆咳呕)
桂苓甘味汤 熟附都气加胡桃。
陈 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胃中之阳日薄。痰饮水湿。必倾囊上涌。而新进水谷 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无痊期。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又云不渴者。此为饮邪未 去故也。则知理阳通阳。诚有合于圣训。断断然矣。真武汤。
张(四一) 痰饮喘咳。肌肉麻痹。痞胀不堪纳谷。冬寒日甚。春暖日减。全是阳气已衰。阴浊逆干犯上。
肺药治嗽。无非辛泄滋润。盖辛散则耗阳。滋清助阴浊。浊阻在阳分。气不肃。为夜不得卧。小 青龙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从太阳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药也。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 和之。驱阴邪以复阳。一定成法。
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
程(六十) 肾虚不纳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