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肺胃津液虚)
冬桑叶 玉竹 生甘草 白沙参 生扁豆 地骨皮 麦冬 花粉 某 燥火上郁。龈胀咽痛。当辛凉清上。(火郁上焦)
薄荷梗 连翘壳 生甘草 黑栀皮 桔梗 绿豆皮 王(六七) 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冬月无妨。夏 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年。(心阳过动伤液) 每早服牛乳一杯。
陈 秋燥复伤。宿恙再发。未可补涩。姑与甘药养胃。(胃阴虚)
麦冬 玉竹 北沙参 生甘草 茯神 糯稻根须 某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今阳明胃腑之虚。因久病呕逆。投以辛耗破气。津液 劫伤。胃气不主下行。致肠中传送失司。经云。六腑以通为补。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补工夫。岂 徒理燥而已。议甘寒清补胃阴。
鲜生地 天冬 人参 甜梨肉 生白蜜 张 脉数虚。舌红口渴。上 干涸。腹热不饥。此津液被劫。阴不上承。心下温温液液。用炙甘草 汤。(热劫阴液)
炙甘草 阿胶 生地 麦冬 人参 麻仁 某(氏) 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若清肺气大谬。用复脉法。
炙甘草 生地 阿胶 麦冬 枣仁 蔗浆 某 阳津阴液重伤。余热淹留不解。临晚潮热。舌色若赭。频饮救亢阳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脉 俱虚。难投白虎。议以仲景复脉一法。为邪少虚多。使少阴厥阴二脏之阴少苏。冀得胃关复 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人参 生地 阿胶 麦冬 炙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 必伤人上焦气分。其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及先生用玉竹门冬桑 叶薄荷梨皮甘草之类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 从下焦阴分先起。其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之类是也。要知 是症大忌者苦涩。最喜者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 厥。三消噫膈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
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营汤。润肠丸。五 仁汤。琼玉膏。一 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邵新甫)
徐评 有因风而燥。当兼治风案中未备。
<目录>卷五<篇名>疫属性:朱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
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
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疠邪入膻渐干心胞)
犀角 连翘 生地 玄参 菖蒲 郁金 银花 金汁 姚 疫毒。口糜丹疹。喉哑。治在上焦。
犀角 鲜生地 玄参 连翘 石菖蒲 银花 金汁 至宝丹 谭 口鼻吸入秽浊。自肺系渐干心胞络。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窍闭神昏之象。疫毒传染之症。
不与风寒停滞同法。
玄参 连翘 郁金 银花 石菖蒲 靛叶 射干 牛蒡 冲入真白金汁一杯 杨 吸入疫疠。三焦皆受。久则血分渐瘀。愈结愈热。当以咸苦之制。仍是轻扬理上。仿古大制 小用之意。
玄参 西瓜翠衣 金银花露 莹白金汁 金(氏) 人静则神昏。疠邪竟入膻。王先生方甚妙。愚意兼以芳香宣窍逐秽。(至宝丹)
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夫疫为秽浊 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及其传变。上行极而下。下行 极而上。是以邪在上焦者。为喉哑。为口糜。若逆传膻中者。为神昏舌绛。为喉痛丹疹。今观 先生立方。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如犀角菖蒲银花郁金等类。兼进至宝丹。从表 透里。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搜剔幽隐。通者通。镇者镇。若邪入营中。三焦相溷。热愈结。邪 愈深者。理宜咸苦大制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参金银花露金汁栝蒌皮。轻扬 理上。所谓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考是症。惟张景岳喻嘉言吴又可论之最详。然宗张 喻二氏。恐有遗邪留患。若宗吴氏。又恐邪去正伤。惟在临症权衡。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 夭殃。方不愧为良医矣。(邹滋九)
徐评 治时疫不外此等方。若疠疫则一时传染恶毒。非用通灵金石之品。虔制数种。随症施 用。不能奏效也。
<目录>卷五<篇名>痧疹瘰属性:张 伏气热蕴三焦。心凛热发。烦渴。遍体赤 。夜躁不寐。两脉数搏。(三焦伏热)
羚羊角 犀角 连翘心 玄参心 鲜生地 金银花 花粉 石菖蒲 又 寒热。必有形象攻触。及于胃脘之下。口渴。喜饮暖汤。 已发现。病不肯退。此邪气久伏厥 阴之界矣。
桂枝 川连 黄芩 花粉 牡蛎 枳实 严 湿温杂受。身发斑疹。饮水渴不解。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