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临证指南医案-第43页

周(五九)酒热湿痰。当有年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嗔。议从肝胃主治。
半夏 川连 人参 枳实 茯苓 姜汁 王(五五)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胃。
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 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 半夏 川连 姜汁 左牡蛎 淡吴萸 唐 痞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着。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贵乎平肝养胃致 其复。若见有形冲逆之状。攻伐兢进。有痞满成胀之患。
川连 神曲 吴萸 川楝子 楂肉 郁金 姚 寒热呕吐。胁胀脘痹。大便干涩不畅。古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法当平肝木。安胃土。更 常进人乳姜汁。以益血润燥宣通。午后议用大半夏汤。
人参 半夏 茯苓 金石斛 广皮 菖蒲 胡(氏)经后寒热。气冲欲呕。忽又如饥。仍不能食。视其鼻准亮。咳汗气短。多药胃伤。肝木升逆。非 上焦表病。
炙甘草 小生地 芝麻仁 阿胶 麦冬 白芍 牡蛎 又 照前方去牡蛎加人参。
又 冲阳上逆。则烦不得安。仍是阴弱。夫胃是阳土。以阴为用。木火无制。都系胃汁之枯。故肠 中之垢不行。既知阴亏。不必强动大便。
人参 鲜生地 火麻仁 天冬 麦冬 炙草 徐(氏)经候适来。肢骸若撤。环口肉 蠕动。两踝臂肘常冷。夫冲脉血下。跷维脉怯不用。冲隶阳 明。厥阴对峙。因惊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则气升至咽。久则懒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阳明不阖。空洞若谷。厥气上加。势必呕胀吞酸。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 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
人参(二钱) 半夏(姜汁炒三钱) 茯苓(三钱) 淡附子(七分) 白粳米(五钱) 木瓜(二钱)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粳米以理 胃阴。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木瓜以酸。救胃汁以制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此大半夏 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张(氏)肝病犯胃。心痛。干呕不能纳食。肢冷泄泻。腑经阳失流展。非虚寒也。金铃子散加川连 乌梅桂枝生姜。
徐(氏)屡屡堕胎。下元气怯。而寒热久嗽。气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 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胀闷喉痹。渐渐昏迷欲厥。久延不已。为郁劳之 。此治嗽清肺。重镇消痰。越医越凶。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又曰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盖阳明胃土。独当木火之侵侮。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安 胃丸椒梅汤送。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 培土泄木法。亦临时之计。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楝 生白芍 王(氏)寡居多郁。宿病在肝。迩日暑邪深入。肝病必来犯胃。吐蛔下利得止。不思谷食。心中疼热。
仍是肝胃本症。况暑湿多伤气分。人参辅胃开痞。扶胃有益。幸无忽致疲可也。
人参 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牡蛎 又 胃开思食。仍以制肝和胃。
人参 金石斛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吕(氏)季胁之傍。是虚里穴。今跳跃如梭。乃阳明络空也。况冲脉即血海。亦属阳明所管。经行后 而病忽变。前案申说已着。兹不复赘。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身前冲气欲胀。冲脉所主病。内经 所谓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今也痛无形象。谅无结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恶心。鼻 准明。环口色青。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今日议理阳明之阳。佐以宣通奇脉。仲景于动气一 篇。都从阳微起见。仿以为法。
人参 茯苓 淡熟附子 生蕲艾 桂枝木 炒黑大茴 紫石英 生杜仲 朱(氏)上冬用温通奇经。带止经转。两月间。纳谷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痹干呕耳 聋。随即昏迷如厥。诊脉寸强尺弱。食减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阴之阳化风。乘阳明上犯。蒙昧 清空。法当和阳益胃治之。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炒半夏(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 乌梅(七分肉) 小川连(二分) 淡生姜 (二分) 广皮白(一钱)
此厥阴阳明药也。胃腑以通为补。故主之以大半夏汤。热拥于上。故少佐姜连以泻心。肝 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
又 三月初五日。经水不至。腹中微痛。右胁蠕蠕而动。皆阳明脉络空虚。冲任无贮。当与通补入络。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茺蔚子(二钱) 香附(醋炒一钱) 茯苓(三钱) 小茴(一钱) 生杜仲(二 钱)
又 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某(氏)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伤肝。少腹冲气上犯。逆行于肺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