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兼茹素数载。阳明虚馁。肩臂不
举。仓卒难于奏效。是缓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
归须 柏子仁 桂枝木 桃仁 生鹿角 片姜黄
朱 头巅至足。麻木刺痛。热炽。(阴分伏热)
滋肾丸
张 初受寒湿。久则化热。深入阴分。必暮夜痛甚。医用和血驱风。焉能直入阴分。议东垣滋肾
丸。搜其深藏伏邪。
肉桂(八钱忌见火) 黄柏(四两) 知母(四两) 俱盐水炒。水泛丸。
王 脉数而细。忽痛必热肿。且痛来迅速。思五行六气之流行。最速莫如火风。高年脂液久耗。
人身之气。必左升右降。相火寄于肝龙火起于肾并从阴发越。本乎根蒂先亏。内乏藏纳之
职司矣。每日服东垣滋肾丸三钱。秋石汤送。以泻阴中伏热。
许(二一) 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
功。(肝肾奇经脉络不和)
鹿角霜 桑寄生 杞子 当归 沙苑 白薇 川石斛 生杜仲
范 病后精采未复。多言伤气。行走动筋。谓之劳复。当与甘温。和养气血。下焦痛。肝肾素虚也。
(肝肾虚下焦痛)
人参 小茴香拌炒当归 沙苑蒺藜 茯神 炒杞子 菊花炭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夫心主君火。自当从热而论。然此乃但言疮耳。若疡科之或痈
或疽。则有阴有阳。不可但执热而论矣。又如举痛论中。所言十四条。惟热留小肠一条。则
主乎热。余皆主乎寒客。故诸痛之症。大凡因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过十之二三
而已。如欲辨其寒热。但审其痛处。或喜寒恶热。或喜热恶寒。斯可得其情矣。至于气血虚
实之治。古人总以一通字立法。已属尽善。此通字。勿误认为攻下通利讲解。所谓通其气
血。则不痛是也。然必辨其在气分与血分之殊。在气分者。但行其气。不必病轻药重。攻动
其血。在血分者。则必兼乎气治。所谓气行则血随之是也。若症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
而散其血则愈。症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治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
此乃概言其大纲耳。若夫诸痛之症。头绪甚繁。内因七情之伤。必先脏腑而后达于肌躯。
外因六气之感。必先肌躯而后入于脏腑。此必然之理也。在内者考内景图。在外者观经
络图。其十二经游行之部位。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凡调治立方。必加引经之药。或再佐以外治之法。如针灸砭刺或
敷贴熨洗。或按摩导引。则尤易奏功。此外更有跌打闪挫。阴疽内痈。积聚 瘕。蛔蛲疝痹。
痧胀中恶诸痛。须辨明证端。不可混治。今观各门痛证诸案。良法尽多。难以概叙。若撮其
大旨。则补泻寒温。惟用辛润宣通。不用酸寒敛涩以留邪。此已切中病情。然其独得之奇。
尤在乎治络一法。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此乃古人
所未及详言。而先生独能剖析明辨者。以此垂训后人。真不愧为一代之明医矣。(华玉堂)
徐评 此等议论。以为辨别精详。分毫无误。其实皆浮泛之谈。无病不可套去。而于此症真诠。
全未梦得明之薛立斋张景岳。终身迷入此中。其说愈繁。而去道愈远。一派浮谈。而古昔圣贤
治一病必有一主方。千变万化。不脱根本。此理遂消亡矣。



<目录>卷八

<篇名>耳

属性:某 温邪上郁。耳 右胀。(风温上郁)
薄荷 马勃 桔梗 连翘 杏仁 通草
某(二二) 先起咳嗽。继而耳 胀痛。延绵百日不愈。此体质阴亏。触入风温。未经清理。外因伤及阴分。少阳
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
苦丁茶 鲜菊叶 金银花 生绿豆皮 川贝母 鲜荷叶梗 益元散
某(女) 风温发热。左耳后肿痛。
干荷叶 苦丁茶 马勃 连翘 杏仁 黑栀皮
毕(三三) 壮年脉来小促数。自春月风温咳嗽。继以两耳失聪。据述苦降滋阴不效。是不明虚实经络矣。内经以
春病在头。膏粱之质。浓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肾治肝可效。每晚卧时。服茶调散一钱。
又 鲜荷叶汁 羚羊角 石膏末 连翘 元参 鲜菊叶 牛蒡子 午服。
又 照前方去牛蒡菊叶加鲜生地鲜银花。
叶 火风侵窍。耳聋。
连翘 薄荷 甘菊 淡黄芩 苦丁茶 黑山栀
顾(二二) 暑邪窍闭。耳失聪。(暑)
鲜荷叶 鲜菊花叶 苦丁茶 夏枯草 蔓荆子 连翘 淡黄芩 黑山栀
某(十八) 左耳 痛。舌白。脉数。体质阴虚。挟受暑风。上焦气热。宜用辛凉轻药。
鲜菊叶 苦丁茶 黑山栀 飞滑石 连翘 淡竹叶
某(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