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临证指南医案-第110页

柏子仁 宋(氏) 当年肠红。继衄血喉痛。已见阳气乘络。络为气乘。渐若怀孕者。然气攻则动如梭。与胎动 迥异。倘加劳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
柏子仁 泽兰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 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谓 阴络受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即脏腑 隶下之络。结阴是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
庶不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 黄银花柿饼之类是也。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及补心丹之类是也。
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东垣益气汤之类是也。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 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是也。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及理阴煎 之类是也。至胆经为枢机。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 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 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而言。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 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大补真气真精。平胃 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
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用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营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先生祖古 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邵新甫)
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 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症。混入肠红。即知其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盖另有治法。
不得与肠红方等也。便血肠中必有受之处。褚氏所谓肠有窍便血杀人是也。当知填窍之 法。今惟知用人参姜附及五味等燥热收敛之药。助其肠中之火。而于脱血之后。更劫其阴。苟 非纯虚。是益其疾矣。
<目录>卷七<篇名>脱肛属性:翁(六五) 湿热皆主伤气。气下陷坠肛而痛。溲溺后。阴囊筋牵着于肛。其痛为甚。夫厥阴肝脉绕阴。
按脉濡弱。决非疏泄主治。议进陷者举之。从东垣补中益气汤。(湿热气虚下陷)
孙 面色痿黄。腹痛下血。都因饮食重伤脾胃。气下陷为脱肛。经月不愈。正气已虚。宜甘温益 气。少佐酸苦。务使中焦生旺。而稚年易亏之阴自坚。冀有向安之理。(气虚下陷)
人参 川连 炒归身 炒白芍 炙草 广皮 石莲肉 乌梅 又 肛翻纯血。不但脾弱气陷。下焦之阴亦不摄固。面色唇爪。已无华色。此益气乃一定成法。
摄阴亦不可少。然幼稚补药。须佐宣通。以易虚易实之体也。
人参 焦术 广皮 白芍 炙草 归身 五味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后。少腹痛肛坠。溺则便滑。肾虚不摄。(肾气不摄)
熟地炭 五味 萸肉炭 茯苓 炒远志 炒菟丝子 某 肛坠尻痛。利多伤阴。
熟地炭 五味 茯神 炒山药 炒楂肉 炒菟丝子 煎送禹粮石脂丸。
王(六二) 阳气下陷。肾真不摄。肛坠气泄如风。向老下元阳惫。非升柴能举其陷。
人参 鹿茸 补骨脂 炒大茴香 茯苓 调入阳起石三分。
吴(五六) 脱肛漏血。遇劳即发。病经十六载。色萎黄。背脊痛。诊脉尺中下垂。法当升阳摄阴。兼理奇脉。斑 龙丸加五味子。蜜丸。
脱肛一症。其因不一。有因久痢久泻。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
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 者。又肛门为大肠之使。大肠受寒受热。皆能脱肛。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 肛。经曰。下者举之。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皆治脱肛之法也。观先生治脱肛之症。亦不越乎 升举固摄益气三法。如气虚下陷而脱者。宗东垣补中益气汤。举陷为主。如肾虚不摄而 脱者。宗仲景禹粮石脂丸。及熟地五味菟丝辈。固摄下焦阴气为主。如肝弱气陷。脾胃 气虚下陷而脱者。用摄阴益气。兼以酸苦泄热为主。如老年阳气下陷。肾真不摄而脱者。
又有鹿茸阳起石等。提阳固气一法。汪 庵云。有气热血热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连槐 柏。及四物升柴之类。愚谓即或间有此症。终非可训之法。存之以质君子。(邹滋九)
徐评 脱肛多由浊气下降。湿痰毒火合并为害。故肿痛异常此实症也。必清其大肠之火。而 用外治之药以收之。无不立愈。其有虚人病后清气下陷。则用补中益气之法以提之。十不得 一者也。乃不论何因。俱用升提收敛之法。肛门之痰火浊气。将升提而置之何地耶。又脱肛 之疾属热多。又用温燥。更非所宜。
<目录>卷七<篇名>痿属性:汤(六三) 有年偏痿。日瘦。色苍脉数。从金匮肺热叶焦。则生痿 论。(肺热叶焦)
玉竹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