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栝蒌皮 杏仁 橘红
冯(六七) 有年阳微。酒湿浓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二便如昔。病在
上中。议以苦降辛通。佐以养胃。用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茯苓 姜汁 川连 枳实
又 胃属腑阳。以通为补。见症脘中窒塞。纳食不易过膈。肤浅见识。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
获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气。斯冲和再无复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贤立辨其非。夏
季宜用外台茯苓饮加菖蒲。佐以竹沥姜汁。辛滑可矣。
顾(四十) 脉濡缓无力。中年胸胁时痛。继以早食晚吐。此属反胃。乃胃中无阳。浊阴腐壅。议仿仲景
阳明辛热宣通例。
吴萸 半夏 荜茇 淡干姜 茯苓
又 辛热开浊。吐减。行走劳力。即吐痰水食物。阳气伤也。用吴萸理中汤。
尤 脉缓。右关弦。知饥恶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饮。此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老
年噎膈反胃。乃大症也。
人参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又 通胃阳法服。腑病原无所补。只以老年积劳伤阳之质。所服之剂。开肺即是泄气。芩连苦
寒劫阳。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若枳朴仍是泄气。与前义悖矣。
人参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刘(五四) 脉左小弦。右濡涩。五旬又四。阴阳日衰。劳烦奔走。阳愈伤。致清气欲结。食入脘痛。痰涎涌
逆。皆噎膈反胃见症。其饮酒愈甚。由正气先馁。非酒能致病。
川连 枳实汁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黑山栀
姜汁 竹沥
包(六十) 胸脘痞闷。嗳逆。三四日必呕吐粘腻。或黄绿水液。此属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连 半夏 枳实 郁金 竹茹 姜汁
陆 脉沉微。阳气大伤。阴浊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胀。病状着难愈之症。(阳虚阴浊凝滞)
人参 附子 干姜 茯苓 泽泻
姚(六二) 腑阳不通降。浊壅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难以恢复。自能潜心安养。望其悠久而已。药不
能愈是病矣。
人参 附子 干姜 公丁香 姜汁和丸
某 积劳有年。阳气渐衰。浊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症。(阳衰脘痹血瘀)
桃仁 红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红 郁金汁 栝蒌皮
李 两关脉缓涩。食入气阻。吐涎稍通。前已吐过瘀浊胶粘。此皆久积劳倦。阳气不主旋运。为
噎膈反胃之症。此病最多反复。必须身心安逸。方可却病。徒药无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栝蒌皮 郁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减。两三年宿病复起。食进痞闷。怕其清阳结而成膈。大意益气佐通。仍
兼血络为治。
人参 半夏 茯苓 新会皮 木香 生益智 当归 桃仁
水法丸。服三钱。
张(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劳伤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 枳实 制大黄 桃仁 韭白汁
经云。三阳结谓之膈。又云一阳发病。其传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
曰胃反。丹溪谓噎膈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因气血两虚而成。然历观噎膈反
胃之因。实有不同。大抵饮食之际。气忽阻塞。饮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状者。名曰噎。
心下格拒。饥不能食。或食到喉间。不能下咽者。名曰膈。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名
曰反胃。夫噎膈一症。多因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极。或纵情嗜欲。或恣意酒食。以致阳气内
结。阴血内枯而成。治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填精益血。以滋枯燥。夫反胃乃胃中无阳。
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为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故先生于噎膈反胃。各为立法以治
之。其阳结于上。阴亏于下。而为噎膈者。用通阳开痞。通补胃腑。以及进退黄连。附子泻心
诸法。上热下寒为治。其肝阴胃汁枯槁。及烦劳阳亢。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用酸甘济
阴。及润燥清燥为主。其液亏气滞。及阳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用理气逐瘀。兼通血络为主。
其胃阳虚而为噎膈反胃。及忧郁痰阻而成者。用通补胃腑。辛热开浊。以及苦降辛通。佐
以利痰清膈为主。其肝郁气逆而为噎膈者。两通厥阴阳明为治。其酒热郁伤肺胃。气不
降而为噎膈者。用轻剂清降。及苦辛寒开肺为主。而先生于噎膈反胃治法。可谓无遗蕴
矣。张景岳云。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其理甚通。当宗之。又有饮膈热膈。及忧气恚食
寒之膈。其主治各载本门。兹不复赘。(邹滋九)
是证。每因血枯气衰致此。凡香燥消涩之药。久在禁内。案中虽有一二仿用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