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伤阴液。拟咸补如阿胶鸡子
黄。复入芩连苦寒。自上清气热以补下。虽为暂服之方。原非峻克之剂。细思手经之病。原无
遽入足经之理。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迟。
肝横司升日速。咳呛未已。乃肝胆木反刑金之兆。试言及久寐寤醒。左常似闪烁。嘈杂如饥。
及至进食。未觉胃中安适。此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即倏热之来。升至左颊。其左
升太过。足为明验。倘升之不已。入春肝木司权。防有失血之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阴阳
既造其偏以致病。所以清寒滋阴。不能骤其速功。
阿胶 鸡子黄 生地 天冬 女贞实 糯稻根须
姚 胁痛久嗽(胁痛) 旋复花汤加桃仁柏子仁。
某 寒热。右胁痛。咳嗽。
芦根(一两) 杏仁(三钱) 冬瓜子(三钱) 苡仁(三钱) 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三分)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
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
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但温热犹
有用苦辛之法。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
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
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而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
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葆固先天一 元精。至于饮邪窃发。
亦能致嗽。另有专门。兼参可也。以上诸法。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非具慧心手眼。能如是乎。(邵新甫)
徐评 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
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目录>卷二

<篇名>吐血

属性:朱 形寒暮热。咳嗽震动。头中脘中胁骨皆痛。先经嗽红。体气先虚。此时序冷热不匀。夹带寒
邪致病。脉得寸口独大。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寒邪)
桑叶 苏梗 杏仁 象贝 玉竹 大沙参
某 风温上受。吐血。(风温)
桑叶 薄荷 杏仁 连翘 石膏 生甘草
徐 阴虚风温气逆嗽血。
生扁豆 玉竹 白沙参 茯苓 桑叶 郁金
顾(四十)寸口脉。搏指而劲。痰血能食。初因风温咳嗽。震动络血。以清心营肺卫之热。
小生地 黑山栀 地骨皮 天花粉 丹参 连翘 竹叶心
汪 右脉大。咽喉痒呛。头中微胀。此冬温内侵。阳气不伏。络热血得外溢。当调其复邪。(冬温)
桑叶 山栀皮 连翘 白沙参 象贝 牛蒡子
某 脉小而劲。少年体丰。真气易泄。经月咳呛。自非外感。因冬温失藏。咳频震络。痰带血出。
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
桑叶 山栀 杏仁 郁金 象贝 花粉 糯米汤代水
王(三五)脉右大。温邪震络。咳痰带血。(温热)
桑皮 杏仁 山栀皮 花粉 大沙参 石膏
高 温邪上郁清空。目赤头胀。咳呛见血。此属客病。不必为内损法。
连翘 黑山栀 草决明 桑叶 薄荷梗 荷叶边
苦丁茶 花粉 药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后。喉燥痒欲呛。脉左搏坚。
玉竹 南花粉 大沙参 川斛 桑叶 糯米饮煎。
高(二一)脉小涩。欲凉饮。热阻。气升血冒。仍议治上。
嫩竹叶 飞滑石 山栀皮 郁金汁 杏仁汁 新荷叶汁
某 春温嗽痰。固属时邪。然气质有浓薄。不可概以辛散。且正在知识发动之年。阴分自不足。
以至咳呛失血。当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鲜枇杷叶 甜杏仁 南沙参 川贝 甜水梨 甘蔗浆
郭 热伤元气。血后咳逆。舌赤。脉寸大。(热)
鲜生地 麦冬 玉竹 地骨皮 川斛 竹叶心
又 心眩。不饥。热灼气升。
鲜生地 玄参 丹参 郁金汁 银花 竹叶心 绿豆皮
某 脉涩。咳嗽痰血。不时寒热。此邪阻肺卫所致。(寒热郁伤肺)苇茎汤加杏仁通草。
孙(二六)用力。气逆血乱。咳出腥痰浊血。用千金苇茎汤。
某 邪郁热壅。咳吐脓血。音哑。 麻杏甘膏汤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疡溃脓虽愈。阴气已经走泄。当阳气弛张发泄。今加嗽血痰多。胃纳减于平昔。脉数促。
喘逆脘闷。姑清肃上焦气分。(上焦气分蓄热)
苏子 杏仁 香豉 黑栀皮 郁金 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