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下。又谓男子无月事,冲脉不泄,则上荣而生髭须;女子有月事,冲脉下泄,则髭须不生。宦者损其冲脉,则须亦不生。观《难经》男以藏精,女以系胞之语,则右肾为命门者,即《内经》之冲脉循腹右下行系于右肾,谓男女之天癸所以传生者也,犹曰此生生受命之门耳。则命门乃水也,非火也。后世沿叔和之谬,谓左肾为水,右肾为相火,已属大谬,李时珍反用此法诋毁《难经》,可知后世医家于内景脏象全然不识,而犹妄意著作其书,尚可信乎?
  或问:子以命门为天癸,然则肾中无火矣,无火则肾中真阳又是何物也?曰:肾中真阳即是卫气之根,《内经》谓卫出下焦,《难经》谓肾间动气,又谓生气之原者是也。此两肾皆有之,且膀胱亦有之,奈何专属之右肾耶?
  《内经》曰:初生之来谓之精(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即右肾藏精也)。两精相抟谓之神(阴阳合而神明生,即心藏神也)。随神往来谓之魂(神明动而知识生,即肝藏魂也)。并精出入谓之魄(精血充而运动生,即肺藏魄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脾主思,故藏意)。虑善而动谓之智(肾为技巧之官,故藏智)。此五脏之所藏,谓之五神,所谓性也。
  凡五脏皆不可病,而心脏为最。然《内经》、《难经》论病,多以五脏为言者,乃指五脏所主之病,非谓五脏为受病之地也。譬如怒为肝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上僭,《内经》所谓气有余善怒也。又如恐为肾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下陷,《内经》所谓气不足善恐也。俗书不知从受病之气分施治,而辄从五脏用药,则误矣。
  五脏为藏神最密之所,而名为阴者,以其为阴经所属也。六腑为传受渣滓之所,而名为阳者,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唯胆为清净之地,不受秽浊,而亦名腑者,亦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内经》谓脏腑皆取决于胆,故胆为决断之官。
  
  
  论经络次序
  (此宗气领营血所行也,营行脉中)
  经脉发源在左乳旁下,以手按之有动脉者是也。《素问》名为胃之大络虚里穴,《灵枢》名为脾之大络大包穴。盖脉本营血,乃水谷所主,故以脾胃互称。此只一穴,在左乳旁下,若右乳旁下则无有,不论男女,人人皆然。此等要紧之穴,《内经》言之甚清,验之此身亦甚明,乃诸家竟不知此为何事,可为浩叹(虚里出浏腋下三寸,大包在腹下六寸)。
  第一,手太阴肺经从左边虚里穴上注肺,由左腋间走左手大指(寸口脉即此),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肺)。
  第二,手阳明大肠经从寸口斜分至腕臂(反关脉即此),走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大肠)。
  第三,足阳明胃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胸前而下至足背,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胃)。
  第四,足太阴脾经从足指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注心中,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脾)。
  第五,手少阴心经从胸中接前脉,由间而至手小指,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心)。
  第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接前脉而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小肠)。
  第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背而下至足小指,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膀胱)。
  第八,跷脉(男用阳跷,女用阴跷)从胫上接前脉,上至背俞,转从复冲下行于足(正络
  第九,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接前脉,由膝内而上至胸,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肾)。
  第十,手厥阴心主经从胸中接前脉,由而至手中指,是从胸走手(正络散入膻中)。
  第十一,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指背接前脉,由手腕外上至耳侧,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历三焦)。
  第十二,足少阳胆经从头上耳侧接前脉,由身之旁下至足,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胆)。
  第十三,足厥阴肝经从足下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中,注于肺,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肝)。
  以上诸脉,各有两条先行于左者毕,然后再注肺,由右腋间走右手太阴经、手阳明经,以次至足厥阴经,亦如其左,不复繁缀,然后再交于督脉。
  督脉从右足厥阴经上头而来,由头顶中间入颈,循脊中直下至尾骨,分两支入前阴,合交任脉(此脉只一条,无正络)。
  任脉,从前阴接前督脉由腹中间上胸,复注于肺,为周而复始(此脉亦一条,正络无)。
  以上左右十二经、两跷、督、任,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六寸计,二百七十息此审次第。详后营行)。
  
  
  论经络浅深
  (此卫气所行也。卫行脉外)
  人身头与手足是一壳子,五脏六腑皆在壳子之内者也,十二经络皆在壳子之外者也。然此壳子又有浅深不同,今分列于后。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卫气极盛之地。
  第二层为阳明所行之地,手阳明二,足阳明二,凡四脉为卫气总汇之地。
  第三层为少阳所行之地,手少阳二,足少阳二,凡四脉为卫气初出之地。
  以上三层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