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读书后志三卷(今本六卷)存自序曰。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芳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录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又况邪说妄意。世业名家。规利虽浓。因果历然。特以伊芳尹汤液。仲景经络。人难晓。士大夫又以艺成而下。耻而不读。往往仓卒之际。束手待尽。卒归之于命而已。世人知读此书者亦鲜。纵欲读之。又不晓其义。况又有好用凉药者。如附子硫黄。则笑而不喜用。虽隆冬使人饮冷。服三黄丸之类。有好用热药者。如大黄芒硝。则畏而不敢用。虽盛暑劝人灸 。服金液丹之类。非不知罪福。偏见曲说。所趣者然也。阳根于阴。阴本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是故春时气温。当将理以凉。夏月盛热。当食以寒。君子扶阴气以养阳之时也。世人以为阴气在内。反抑以热药。而成疟痢脱血者多矣。秋时气凉。当将息以温。冬时严寒。当食以热。君子扶阳气以养阴之时也。世人以阳气在内。乃抑以凉药。而成吐痢腹痛者多矣。伐本逆根。岂知天地之刚柔。阴阳之逆顺。

  求其不夭横也难矣。偶有病家。曾留意方书。稍别阴阳。知其热证。则召某人。以某人善医阳病。知其冷证。则召某人。以某人善医阴病。往往随手全活。若病家素不晓者。道听泛请。委而听之。近世士人。如高若讷林亿孙奇庞安常。皆 于此。未必章句之徒不诮且骇也。仆因闲居。作为此书。虽未尽能窥伊芳尹之万一。庶使天下之大。

  人无夭伐。老不哭幼,士大夫易晓而喜读。渐浸积习。人人尊生。岂曰小补之哉。仲尼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学人不以为鄙。然后余用意在此。而不在彼。大观元年正月日。

  李保曰。大隐先生朱翼中壮年勇退。着书酿酒。侨居西湖上而老焉。属朝廷大兴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乃起公为博士。与余为同僚。明年。翼中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又明年以宫祠还。(北山酒经题词序)

  赵希弁曰。伤寒百问三卷。上题曰无求子。大观初所着书。

  〔南阳活人书〕宋志二十卷(书录解题作十八卷)未见张蒇序曰。余顷在三茅。见无求子伤寒百问。披而读之。不知无求子何人也。爱其书。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广。形愁而思远者。不能作也。惠民忧国。不见施设。游戏艺文。以阅岁月者之所作乎。避世匿迹。抗心绝虑。

  灌园荒丘。卖药都市者之所作乎。颠倒五行。推移八卦。积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不然。则穷理博物。

  触类多能。东方朔者耶。浩歌散发。采掇方伎。皇甫谧者耶。周流人间。卫生救物。封君达者耶。前非古人。

  后无作者。则所谓无求子者。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挟册抵掌。未尝停手。所借以全活者。不知其几人也。

  惜其论证多。而说脉少。治男子详。而妇人略。铢两讹舛。升 不明。标目混淆。语言不通俗。往往闾阎有不能晓者。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今秋游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议。泛家入境。相遇于西湖之丛林。因论方士。奉议公乃称贾谊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

  必居医卜之中。故严君平隐于卜。韩伯休隐于医。然卜占言凶。医有因果。不精于医。宁隐于卜。班固所谓有病不治得中医。盖慎之也。古人治伤寒有法。治杂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后。孙真人作千金。陶隐居作集验。玄晏先生作甲乙。率着方书。其论伤寒治法者。长沙太守一人而已。华佗指张长沙伤寒论。为活人书。昔人又以金匮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然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不可晓会。顷因投闲。设为问对。补苴缀缉成滚动条。因出以相示。然后知昔之所见百问。乃奉议公所作也。因乞其缮本。校其详略。而伤寒百问。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谓歉然者。悉完且备。书作于己巳。成于戊子。增为二十卷。厘为七册。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者。虽在崎岖僻陋之邦。道途仓卒之际。据病可以识证。因证可以得方。如执左券。易如反掌。遂使天下伤寒。无横夭之人。

  其为饶益。不可思议。昔枢密使高若讷作伤寒纂类。翰林学士沈括作别次伤寒。直秘阁胡勉作伤寒类例。殿中丞孙兆作伤寒脉诀。蕲水道人庞安常作伤寒卒病论。虽互相发明。难于检阅。比之此书。天地辽落。张长沙南阳人也。其言虽详。其法难知。奉议公祖述其说。神而明之。以遗惠天下后世。余因揭其名为南阳活人书云。大观五年正月日叙。

  自序曰。仆乙未秋。以罪去国。明年就领宫祠以归。过方城见范内翰云。活人书详矣。比百问十倍。然证与方。分为数卷。仓卒难检耳。及至睢阳。入见王先生。活人书。京师京都湖南福建两浙凡五处。印行。惜其不曾校勘。错误颇多。遂取缮本重为参详。改一百余处。命工于杭州大隐坊镂板。作中字印行。庶几缓急易以检阅。

  然方术之士。能以此本。游诸聚落。悉为改证。使人读诵。广说流布。不为俗医妄投药饵。其为功德获福无量。政和八年季夏朔。朝奉郎提点洞霄宫朱肱重校证。

  方勺曰。朱肱。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