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虽午后较甚,而前半夜应更甚,而此证反前半夜发热减轻。又思:午后日晡乃脾湿所主之时,脉又见弦滑而非细数,则非阴虚而乃心胸湿热郁滞也。治宜栀子豉汤解郁热。处方:栀子10克,豆豉10克。药进6剂,发热尽解,愈。
刘××,女,50岁。
突然全身奇痒难忍。医予消风散三剂治之,其痒更剧。至某院皮科诊治,云:皮炎,治疗十余天非但无功,反更严重。细询其证:夜间奇痒,白天即减,每次发痒非抓至到处出血不得稍减,脉弦细。思之:痒发于夜间,夜为阴,昼为阳,营为阴,卫为阳,营血不足,燥热生风,乃痒也。治宜养血活血,凉血散风。处方:生地30克,熟地10克,生何首乌10克,当归10克,丹皮lO克,元参30克,白蒺藜6克,僵蚕6克,红花lO克,甘草6克。
服药1剂痒即大减,继服6剂,愈。
苏××,女,26岁。
6年多来,月经不调,有时提前十几天,月经至后经常淋漓不断10―30天才止,经量时多时少,此次月经虽已10天.但仍淋漓不断。细审前医所用之方,有云肝郁化火予丹栀逍遥散者,有云瘀血阻滞予失笑散加味者,有予芩连四物、胶艾四物、归脾汤者,然均无效。细审其脉弦涩不调,少腹满痛,午后至夜间加剧,胸胁苦满,乳房胀痛,头晕头痛,五心烦热,尿热尿痛。证脉合参,诊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热迫血行。又思:午后至夜间腹满尤甚,乃脾肾虚寒,湿郁不化之证。若但予泻火清热则寒湿更甚,非温肾散寒相佐而难解。因拟丹栀逍遥散养血疏肝,清热泻火,去生姜,加炮姜、肉桂以温肾散寒。2剂后月经量减少,6剂后经血止,他证亦减大半。
四、结语
天人相应学说是在中医相似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气象、医学相关学说,因此它的思维方法也是相似论的思维方法。
天人相应学说是中医进行辨证论治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诸年运气相互感应,诸年异气相互感应、四时主气相互感应、六气太过不及相互感应、昼夜阴阳五行相互感应法五种。
天人相应式的辨证论治方法常常补充我们辨证论治时的思路不足,所以我们治疗疑难复杂疾病时,应该结合天人相应的观点去进行,并把天人相应学说中的几个规律作为重要的论证去研究。
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在我进入疑难病辨证论治规律性的实质性研究时,发现疑难病的大量症状改变与季节性的变化有关。例如:感冒病,有的患者一到冬季即反复感冒,至夏季则诸证全然不作;而另有一部分患者则与此截然相反,每到夏季即反复感冒,一到冬季则全然不作。咳嗽病,有的患者一到冬季即不断地咳嗽,虽治难愈,但在夏季则全然不作;而另一部分患者则与此相反,患者一到夏季即反复咳嗽,一到冬季则不治亦愈。哮喘病,有的患者一到冬季则哮喘发作,虽治难效,而到夏季则不治自愈;但有的患者与此恰恰相反,一到夏季则哮喘大作,虽治难效,而一到冬季则不治亦愈。胃痛病,有的患者一到冬季则必然反复疼痛,而一到夏季则不治亦愈;另一部分患者则与此相反,每到夏季则疼痛必发,冬季自愈。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症状的出现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性呢?可不可以应用这一规律性去认识疾病的病机,并应用这一规律性去辨证论治呢?
当我读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一段按照阴阳法则辨证论治的论述时,始而稍有所悟,它说,“能冬不能夏”是由于“阳盛”,“能夏不能冬”是由于“阴盛”。但是怎么应用于临床仍甚渺渺。及至详读王冰所注“阳胜故能冬,热甚故不能夏。”“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始知辨体质的阳胜、阴胜时,凡能耐受冬季之气候者为阳盛体质的人,治疗时应很好地考虑阳胜,予以清热泻火;而凡能耐受夏季气候者为阴胜体质的人,治疗时应多考虑阴胜,予以温阳散寒。但是从临床上看,真正阳胜、阴胜者少,所以很难指导临床实践。及至读到张介宾《类经》所注,始而大有所悟。他说:“阴竭者,得冬之助犹可支持,遇夏之热,不能耐受矣。”“阳衰者,喜暖恶寒,故耐夏而不能冬也。”言疑难之病,若阴虚者则夏甚冬止,阳虚者则夏止冬剧。验之临床其效果然大增。
例如:郭姓患者,女,32岁。十几年来,喘咳不止。医诊支气管哮喘。先用西药治疗数年而发作更甚,后又用中药补肾纳气、宣肺定喘、补气定喘治疗数年,证亦不减。细询其咳喘夏季必发,冬季自愈,夜间口干,舌苔白,脉濡弱。予养阴润肺之加减麦门冬汤10剂症解,50剂愈。某医不解其故。问日:何如是之显效也?答日:能冬不能夏者,阴虚也。阴虚之证反久用补气、温肾、化饮、宣肺以耗津劫液岂能得愈,今以养阴而愈者乃辨证无误也。又如:一徐姓患者,女,54岁。崩血大下已一月矣,虽采用输血,予止血药均不愈。询之,血色素已下降至3克。察其面色萎黄乏神,舌质淡,脉虚大弦紧数。再询其素有何疾?日:冬季则怯寒畏冷,四肢不温,夏季则手足俱热难于忍耐。因云:冬季怯寒者,阳虚也;夏季畏热者,阴虚也。前用诸方之所以不效,或凉而伤气,或温而伤血,故不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