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13页

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故寒喜中肾。肾中之,
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兼湿则肿疼。治之唯宜温剂,不可吐下,皆逆也。
然寒性虽喜归肾,五脏皆能中之,若中于经络之表则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无异 ,但轻重不同。其有本脏即中寒者,经论既载,不可不辨明也。详论在伤寒门。
<目录>卷之二<篇名>五脏中寒证属性:肝中寒者,人迎与左关上脉紧而弦。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 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肝中寒之状,其人洒洒恶寒,翕翕发热,熏然面 赤, 如有汗,胸中烦热,胁下挛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人迎与左寸口脉紧而洪。心虚中寒,贼邪相克,脉应本部,洪滑则吉;但紧 ,舌干焦,为不利。心中寒之状,其人如啖韭齑状;剧则心痛掣背,背痛掣心,犹如蛊疰,
恶寒,四肢厥,自吐,少间顷时复发,休作不已,昏塞不知人。
脾中寒者,人迎与右关上脉紧而沉细。脾虚中寒,寒邪乘克,脉应本部,长则吉;沉紧 ,唇揭,为不利。脾中寒之状,心腹 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
肺中寒者,人迎与右寸口脉紧而涩。肺虚中寒,母子相感,脉应本部,浮者为吉;但紧 而涩,鼻干燥,为不利。肺中寒之状,喜吐浊涎,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肾中寒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沉紧而滑,肾虚中寒,寒喜中肾,以类相从,脉应本部,沉 滑者吉;紧涩,耳叶黑,目睛 ,为不利。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 痛,膝下清,拘挛而疼,昏不知人。余例见伤寒门。
<目录>卷之二\中寒治法<篇名>附子理中汤属性: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士守边,大雪,出帐外 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两剂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
<目录>卷之二\中寒治法<篇名>干姜附子汤属性: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 ,或复燥热。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 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随证加之。
<目录>卷之二<篇名>叙中暑论属性:中暑,其脉阳弱而阴虚,微迟似芤。夫暑,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故暑喜 归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 痿;入肾,则消渴利小便。凡中 死,治之切不得用冷,惟宜温养,得冷则死。
道涂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仍使更溺,概可见矣;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 甚;下之,则淋甚,治之不可不谨也。然伤暑中 ,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新校正《
要略》者乃云伤寒家别有 病,非也。详论治法,见伤暑门。
<目录>卷之二\中暑治法<篇名>大黄龙丸属性: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 渴甚,呕吐泄泻。常服去暑毒,分利阴阳。
硫黄 硝石(各一两) 雄黄(通明者) 滑石 白矾(各半两) 寒食面(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 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中暑忌得冷,此药却以冷水下之,乃热因寒用,疑者释之。
<目录>卷之二<篇名>中暑凡例属性: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汤 淋布上,令彻脐腹,暖即渐惺;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以多为佳,冷即易。古法 ,道涂无汤,即掬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人更溺于其中以代汤,续与解暑毒药,如 白虎、竹叶石膏汤。凡觉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乱闷,嚼大蒜一大瓣,
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路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许,津同咽 ,可抵饮水二升。
<目录>卷之二<篇名>叙中湿论属性:中湿者,脉沉而细,微缓,以湿溢人肌,肌浮,脉则沉细。夫湿者,在天为雨,在地 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 胀,四 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 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故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汗大下皆死 ,详论治法,见伤暑门。
<目录>卷之二\中湿治法<篇名>白术酒属性: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白术(半两)
上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
<目录>卷之二<篇名>四气兼中证论属性:风寒暑湿,本乎一气,性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