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经云∶冬伤于寒,春为温病。以冬不即病,其寒毒藏于风府之上,至春,温暖之气发而
为病,故曰温病。或愈,或死,死则六七日间,愈则多出旬日之外,世号为大病。要当随此
经络传变,仍以脉证别之,乃可施治。治伤寒法,盖尽于此。至晋集仲景论,于太阳经,出
麻黄桂枝二方治伤寒伤风,并录预备救失加减之法甚详。至阳明少阳与三阴经伤风证治,则
蔑闻矣,故知仲景只就太阳一经格量二病,令勿差互。编集既不诠辨,后学懵无所知,昏翳
典坟,千有余载,略不加省,良可叹息。今辄提其六经伤寒合用对治诸方,以为宗兆,其如
坏证治法,除各见本门外,编集于后,使皂白自分,初不敢取诸胸臆,盖有所本于圣经也。



<目录>卷之四

<篇名>伤寒辨正

属性:《内经》论伤寒,惟说足三阴三阳,六经传受,愈否日数,及各随其脏腑经络,流注
去处,而证以行汗下,并两感脉应病形而已。至张长沙以伊芳尹《汤液》作治法,兼述伤风
暑湿等,详略不同,格量互显,使后学举隅而反。至晋不解其义,随行编集,遂行于世,
此后蹈袭者,不可胜计。所谓《百问》、《证治》、《提纲》、《目录》、《撮要》、《备全》、
《活人书》、《伤寒论》、乃至《图形》、《指脉》,皆剥采晋集,初无反隅,虽有意于广传
,皆未明其义类,缘晋集不识偏正,以此类预备之方,杂于正治,而正治之方,多所简脱,
故使典籍愈翳,后学固封,不削繁芜,罔知枢要,因别论于后云。



<目录>卷之四

<篇名>伤寒证治

属性:足太阳膀胱经伤寒,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恶寒。其经络流注去处,与伤风同,但脉浮
洪紧数为异耳。惟足太阳寒水,为诸阳主气,故寒先伤之。



<目录>卷之四\伤寒证治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太阳伤寒,脉浮紧而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胸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二十五粒)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则加知母半
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者,去桂,加石膏四两。



<目录>卷之四\伤寒证治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姜(炮) 甘草(炙) 桂心 芍药(各三两) 半夏(汤去滑)
五味子(各二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噎者,去麻黄,加熟附子
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加茯苓一钱;喘者,加杏仁七枚,去皮尖。



<目录>卷之四\伤寒证治

<篇名>温粉

属性:凡发汗不欲多,多则亡阳,宜用此粉扑之即愈,效如神。
白术 本 川芎 白芷
上为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匀扑之。



<目录>卷之四\伤寒证治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伤寒,脉紧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渴;或脉浮缓,身不疼
但重,乍有轻时;或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 石膏(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足阳明胃经伤寒,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不恶寒,腹满,咽干口燥而渴。其脉流注
与伤风同,以阳明主肉,故次传之。



<目录>卷之四\伤寒证治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伤寒,脉长身热,不恶寒,目疼鼻干,不得卧,腹满,咽干渴,大便
硬,谵语;或汗后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或已经下,其脉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大黄(酒洗,半两) 芒硝(一分,别研入)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一分,锉炒去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若脉迟而滑,汗出身重
,时发潮热;并得病二三日无太阳证,烦躁,心下硬,下利后谵语者,去芒硝,名小承
气。或发汗不解,蒸蒸发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后,腹胀,厥烦,谵语
,去浓朴、枳实,入甘草半两、芒硝一分煎,名调胃承气。或结热膀胱,如狂状,下血,小
腹急结者,去浓朴、枳实,加桃仁十二个、桂、甘草各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