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0-万病回春-第7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r>
四制白术散
白术(四两) 黄 (炒一两),石斛(炒一两),牡蛎(炒一两),麦麸(炒一两)

止用白术,为末。每服三钱,粟米汤调服。

文蛤散
治自汗盗汗。五倍子(为末)用津唾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系缚。一宿即止 。加白枯矾末,尤妙。

又方 用何首乌末津唾调,填脐中。即止。
心汗者,心孔有汗,别处无也,名曰心汗。因忧思悲恐惊、劳伤、郁结而成。

茯苓补心汤
治心汗症。

茯苓 人参 白术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 白芍 麦门冬 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
头汗者,邪搏诸阳之首也。其症渴饮浆水、小便不利,此温热也,必发黄。用茵陈汤或 五苓散,二药之分,为有虚实故也。
大汗发润,喘而不止者,死也。
黄汗者,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是也。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 风水,汗染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时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 之。宜服二仙酒。

二仙酒
黄 (蜜炒) 白芍(酒炒,各五钱) 桂枝(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亦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作汗,凉膈散主之(方见火证)
一自汗不休,因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所得者,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
少加制附子、麻黄根、浮小麦(方见补益)。
若阳盛阴虚盗汗者,用当归六黄汤(方见前)。
若阳气虚弱,汗出不止、肢体倦怠,用参附汤(方见眩晕)。
若上热喘急、盗汗气短头晕者,用参附汤(方见眩晕)。
若肾气虚弱,盗汗发热者,用六味丸(方见补益)。
若肾气虚乏盗汗恶寒者,用八味丸(方见补益)。
若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

治脚汗方
白矾(五钱) 干葛(五钱)

为末。水煎,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
【目录】卷之四【篇名】眩晕属性:脉∶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头晕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 芤而涩;数大火邪;虚大久极。先理气痰,次随症脉。
眩者,言其黑运旋转,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 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
大凡头眩者,痰也。

清晕化痰汤
治头目眩晕。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甘草(三分) 川芎(八分) 白芷 羌活 (各七分) 枳实(麸炒,一钱) 南星(姜汁炒) 防风 细辛(各六分) 黄芩(酒炒,八分)气虚,加 人参七分,白术;有热,加黄连六分;血虚,加川芎、当归各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
水煎,温服。以此作丸,亦可。
肥人头眩者,属气虚湿痰也。

四君子汤
治气虚湿痰头眩。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黄 (蜜炒) 川芎 陈皮 半夏(姜制) 天麻 桔梗(去芦) 白芷 当归(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瘦人头眩者,属血虚痰火也。

四物汤加减
治血虚痰火头眩。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 人参(减半) 陈皮 片芩 山栀 茯苓(去皮) 天麻(各 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忽时眩晕倒者,是风痰,脉浮滑也。

二陈汤加减
茯苓 陈皮 羌活 防风 人参 当归 白术(去芦) 枳实(麸炒) 南星(姜制) 川芎 桔梗 瓜蒌仁(各等分) 甘草(少许)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姜汁同服。
劳役之人,饥寒眩晕者,脉虚弱也。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熟地 黄、白芍、天麻。
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滋阴降火汤加减(方见虚劳)。根据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 、竹沥少许。
虚极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者,脉沉细也。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

人参(五钱) 大附子(炮,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十片,水煎,温服。
若泄泻多而眩晕,时时自冒者,难治也。头旋眼黑,如在风云中者,乃胃气虚停痰而致 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见头痛)。
头目昏眩者,乃风热上攻也。防风通圣散,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根据 本方去麻黄、芒硝,加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方见中风上治)。
临事不宁,眩晕嘈杂者,此心脾虚怯也。

滋阴健脾汤
此治气血虚损,有痰作眩晕之仙剂也。

当归(酒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