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白扁豆(姜汁炒,一两)
甘草(炙,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黄 (蜜炙,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根,一两)
上为末,姜枣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汤送下,忌生冷之物。
\x补真膏\x 人参(去芦,四两)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 芡实(水浸三日,去壳皮,蒸熟,一斤) 莲肉(水浸去 心皮,一斤) 红枣(蒸熟去皮核,一斤) 杏仁(水泡去皮尖,蒸熟,一斤) 核桃肉(水浸去皮壳,一斤)
真沉香(三钱,另研为末,以上俱捣烂) 蜂蜜(六斤,用锡盆分作三分,入盆内滚水炼蜜如硬白糖为度,
只有三斤干净) 真酥油(一斤) 和蜜蒸化,将前八味和成一处,磨极细末,入酥油、蜜内搅匀如膏,入新瓷 罐内,以盛一斤为度,用纸封固,勿令透风。每日清晨用白滚水调服数匙,临卧时又一服,忌铁器。大补真元,其 功不能尽述。
\x云林润身丸\x 治肌肉怯弱,精神短少,饮食不甘。此药服后,饱则即饥,饥则即饱,可以当劳,可以耐 饥。久服,四肢充实,身体肥健,清火化痰开郁,健脾理胃,养血和气,宜常服。
当归(酒洗,六两) 白术(去芦,六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香附米(童便浸炒,三两) 陈皮(三两)
枳实(麸炒,三两) 黄连(姜汁炒,三两) 白芍药(酒炒,三两) 山楂肉(三两) 神曲(炒,三两)
人参(二两) 山药(炒,二两) 莲肉(去心,二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细末,荷叶煎汤,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米汤送下或酒下,百无所忌。劳役之士,不可 一日无此药也。
\x九仙王道糕\x 寻常用养精神、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补虚损、生肌肉、除湿热。
莲肉(去皮心)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各四两) 大麦芽(炒) 白扁豆 芡实(去壳,
各二两) 柿霜(一两) 白糖(二十两)
上为细末,入粳米粉五升蒸糕晒干,不拘时任意食之,米汤送下。
\x益气丸\x 治语言多损气,懒语,补土益气。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三钱) 橘皮 桔梗 甘草(炙,各五钱) 五味子(二十一个)
上为极细末,水浸油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唾咽下,油饼和细烧饼也。
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中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 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别当以辛润之,以苦泄之。
太府水仙刘公,患因劳役太过,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口干发渴,呕恶心烦。一医以羌活汤,一医以藿香正气散,
俱弗效,愈增酸困,手足无处着落,心慌神乱,昼夜不寐,坐卧不安,汤水不入,闻药亦吐。余诊六脉洪数,气 口紧盛,此内伤元气也。以补中益气汤加远志、酸枣仁、竹茹、麦门冬,一服即熟睡,半夜而醒曰∶云林妙哉!药用 当如通神,不知病之何所去也。次早又进一服,痊愈。
侍御及溪周公,患虚损、目不敢闭,闭则神魂飘散,无所知觉;且不敢言,言则气不接,饮食不思,昏昏沉沉,余 诊六脉虚微,此元气虚弱,心神虚损也。先以朱砂丸一服,稍安,后以补中益气汤倍用参、 加远志、茯神、
酸枣仁、白芍、生地黄、麦门冬,连前数剂,渐次寻愈。
<目录>卷之二<篇名>饮食属性:脉∶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痰。一云∶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盖酸多伤脾,咸多伤心,
苦多伤肺,甘多伤肾,辛多伤肝,尤忌生冷硬物。
节调饮食说∶夫脾者,阴气也。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
所以保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损暗伤,以招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 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沥而下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 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气内守,荣卫 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伤食者,只因多餐饮食,脾虚运化不及,停于胸腹,饱闷恶心、恶食不食、嗳气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 泻,重则发热头疼,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是伤食也。初起一吐即宽;若郁久不化,成食积也。
脾胃俱实,能食而肥,过时不饥,多食不伤也;脾胃俱虚,不食而瘦,与食则减食,不与食则不思,饥饱不 知也。食少而肥者,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因邪胜也;食多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虽多食而不能生肌 肉也。
伤食夹气感寒者,宜消食顺气表寒也。
\x行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