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归益元汤多服 ,兼服补阴丸调理。
参归益元汤
治注夏病。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 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炒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 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莲肉,去熟地、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纸 、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虚汗加黄 、白术、酸枣仁;梦遗加牡蛎、
辰砂、山药、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干葛。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 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妇人,因暑月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被风吹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草医不识,误认为寒,
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口微温,举家哭泣求救于予。诊六脉洪大而数,
此热症而误用热药。以烧酒喷胸前,将镜扑之,更将新汲水入蜜,将鸡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 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曰∶此阴寒之 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目录】卷之二【篇名】中湿属性:脉∶湿则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湿症者,有内中湿、有外中湿。
人之体虚,苟有不谨,自然而中也。外中湿者,或感山岚瘴气,或被雨湿蒸气,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 汗衣湿鞋,则湿从外而中矣。其症头重目眩、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酸软、四肢倦怠麻木、腿膝肿痛、体重跗肿、
筋脉拘挛、小肠疝气、偏坠浮肿吊痛、目黄、小便赤黄等症,皆外中湿也。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浓味 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湿伤脾者,肿胀泄泻、身 黄脉涩也,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也;湿伤肾者,腰脚重、骨节酸疼也;湿伤肝者,大筋软短、目 昏胁痛也。湿入腑者,则麻木不仁也;湿入脏者,则屈伸不能也。
中湿腹胀满者,邪在里也。(宜后方。)
渗湿汤
治一切湿症。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茯苓(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泽泻(一钱) 猪苓(一钱) 香附 抚芎 砂仁 浓朴(去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脾虚发肿满、气急喘嗽,去白术、甘草,加腹皮、枳壳、木香、
苏子、桑皮、萝卜子;面白浮肿去抚芎、泽泻、浓朴、香附,加山药、炒芍药、倍苍术,燥热胜湿,则豁然而收 ,泻不止加肉蔻、诃子、乌梅、干姜;呕哕去浓朴、香附、抚芎,加炒山药、乌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干姜;湿 症身体重痛、手足麻木酸软肿痛,或枯细痿弱、筋脉拘挛去香附、抚芎、浓朴、猪苓、泽泻,加当归、生地、芍 药、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风,盖风胜湿也。
中湿而一身尽痛者,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苍术(米泔浸) 本(各二钱) 羌活(七分) 防风(去芦)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中湿而偏枯冷痹者,肾气虚也。
独活寄生汤
治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 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 桑寄生 牛膝(酒洗,去芦) 杜仲(姜酒炒) 秦艽 细辛 桂心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 (去皮) 人参 当归 熟地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三次。
余尝治一人,下元虚冷,寒湿香港脚,肿痛焦枯,卧床不起,步履艰辛。根据本方各一两,用好酒十壶,煮一 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饮三次,酒尽行步如故,又服一料痊愈。
【目录】卷之二【篇名】火证属性:脉∶虚大浮数、实大洪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火症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为君主之官,
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动。相火者,辅助之火也,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听命而行。凡动皆是相火。五脏皆有火 ,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动矣。相火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阴虚火动者难治。
凡人发热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发热、面颊唇红、小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