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也,其腋皮浓 而缓也。臀,殿也,高浓有殿选也。尻,廖也,尻所在廖牢也。腰,要也,脾股动摇如机枢也。髀,卑也,在下 称也。股。固也,为强固也。膝,伸也,可以屈伸也。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胫,茎也,直而长似茎也。
膝头曰膊,膊,围也,因形团圆而名之也;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足,续也,言续胫也。趾,止 也,言行一进一止也。蹄,底也,乃足之底也。踝,踊也,居足两旁,确确然也,亦因其形踝踝然也。足后曰根,
在下旁着地,一体任之,象本根也。踵,钟也,钟,聚也,上体之所钟聚也。
<目录>卷之一<篇名>周身脏腑形状属性: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魂。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 八叶,主藏 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 屈伸,长二丈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 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 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 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 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 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目录>卷之一<篇名>人身面背手足之图属性:\r正面人图\ps29a1.bmp\r \r背面人图\ps29a2.bmp\r \r侧身人图\ps29a3.bmp\r \r手经脉总图\ps29a4.bmp\r \r足经脉总图\ps29a5.bmp\r <目录>卷之一<篇名>十二经脉歌属性:(并补泻温凉药)
手太阴肺经脉歌∶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
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
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
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
所生病者为气咳,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 痛,小便频数掌中热。
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
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变别。
肺脏补泻温凉药∶ 补∶人参、黄 、天门冬、阿胶、紫菀、山药、五味子、栝蒌、麦门冬、百部、白芨、沙参、马兜铃、
白茯苓。
泻∶葶苈、防风、通草、枳壳、槟榔、桑白皮、泽泻、琥珀、赤茯苓、紫苏叶、枳实、麻黄、杏仁、萝 卜子。
温∶干姜、生姜、肉桂、木香、白豆蔻、苏子、半夏、橘红、胡椒、川椒。
凉∶片芩、山栀、桔梗、石膏、枇杷叶、玄参、贝母、青黛、羚羊角、竹沥。
本脏报使引经药∶白芷、升麻、葱白。
肺病饮食宜忌物∶《甲乙经》曰∶肺病者,宜食黍、鸡、肉、桃、葱,宜辛物,忌苦物。
手阳明大肠经脉歌∶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
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膀,
入肘外 循 外,肩端前 柱骨旁,
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
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 肿并齿痛。
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
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 外痛相仍。
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大肠补泻温凉药∶ 补∶粟壳、牡蛎、木香、莲子、肉豆蔻、诃子、倍子、龙骨、榛子、砂糖、糯米、石蜜、棕榈子。
泻∶大黄、芒硝、牵牛、巴豆、枳壳、枳实、桃仁、槟榔、葱自、麻子仁、续随子、榧实。
温∶人参、干姜、肉桂、吴茱萸、半夏、生姜、胡椒、丁香、糯米、桃花石。
凉∶条芩、槐花、黄连、大黄、胡黄连、栀子、连翘、芒硝、苦参、石膏。
本腑报便引经药∶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足阳明胃经脉歌∶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
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
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
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
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中指内关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
一支别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经尽矣。
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
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