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李巡曰:一名酸鸡。《广雅》谓之樗鸡。苏恭云:五色具者为雄,良;青黑质白斑者是雌,不入药。然今所谓莎鸡者,亦生樗木上,六月后出飞,而振羽索索作声,人或畜之樊中。但头方:腹大,翅羽外青内红,而身不黑,头不赤,此殊不类,盖别一种而同名也。今在樗木上者,人呼为红娘子,头、翅皆赤,乃如旧说,然不名樗鸡,疑即是此,盖古今称不同耳。古今大麝香丸用之,近人少用,故亦鲜别。
衍义曰:樗鸡,东、西京界尤多。形类蚕蛾,但头、足微黑,翅两重,外一重灰色,下一重深红,五色皆具。腹大,此即樗鸡也。今人又用之,行瘀血、血闭。
卷第二十一 中品
蛞(音阔)蝓(音俞)
蛞(音阔)蝓(音俞) 味咸,寒,无毒。主贼风 (口乖切)僻,轶(益音)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一名陵蠡,一名土蜗,一名附蜗。生太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取。
陶隐居云: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其附蜗者,复名蜗牛。生池泽沙石,则应是今山蜗,或当言其头,形类犹似蜗牛虫者,俗名蜗牛者,作瓜字,则蜗字亦音瓜。《庄子》所云,战于蜗角也。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种角虫之类。荧室星之精矣,方:家殆无复用乎。唐本注云:三十六禽。亥上有三豕,KT ,豪猪,亦名蒿猪,毛如 ,簪摇而射人,其肚合屎干烧为灰,主黄胆,猪之类也。陶谓为蝓,误极大矣。又《山海经》云:KT ,彘身人面,音如婴儿,食人兽。《尔雅》云: (乌八切)KT ,类 (音枢)。迅走食人,并非蛞蝓也。蛞蝓乃无壳蜗蠡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此即蜗牛也。而新附自有蜗牛一条,虽数字不同,而主疗与此无别,是后人误剩出之。亦如《别录》草部已有鸡肠,而新附又有繁蒌在菜部。按《尔雅》云:附蠃, 蝓。注云:蜗牛也。而《玉篇》蝓字下注亦云: 蝓,蜗牛也。此则一物明矣。形似小螺,白色,生池泽草树间,头有四角,行则出,惊之则缩,首尾俱能藏入壳中。而苏注云:无壳蜗牛,非也。今据《本经》:一名陵蠡,又有土蜗之名。且蜗,蠡者。
皆蠃壳之属也。陶云若无壳,则不合有蜗名是也。又据:今下湿处有一种虫,大于蜗牛,无壳而有角,云是蜗牛之老者。
图经曰:蛞(音阔)蝓(音俞),生泰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蜗牛,《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并处处有之。隐隐居注云:蜗牛,形如蛞蝓,但背负壳耳。则《庄子》所谓战于蜗角是也。
又云:俗名蜗牛者,作瓜字形,故蜗字亦音瓜。《本经》蛞蝓,一名附蜗,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或以其头形类犹似蜗牛,故以名之。或云:都是一物有二名,如鸡肠、蘩蒌之比。谨按郭璞注《尔雅》: 蠃, 蝓,蜗牛也。《字书》解蝓字,亦云 蝓,蜗牛也。
如此是一物明矣。然今下湿处,有种大于蜗牛,亦有角而无壳,相传云是蜗牛之老者。若然,本一物,而久蜕壳者为异耳。并八月采。方:书蜗牛涎,主消渴。崔元亮《海上方》着其法云:取蜗牛十四枚,以水三合,浸之瓷瓯中,以器覆之一宿,其虫自沿器上取水饮,不过三剂已。凡用蜗牛,以形圆而大者为胜。久雨晴,竹林池沼间多有出者,其城墙阴处有一种扁而小者,无力,不堪用。蜗牛入婴糯药为最胜,其壳亦堪用。韦丹:主一切疳。取旧死壳七枚,皮薄色黄白者真,净洗,不得小有尘滓,漉干,纳酥于壳中,以瓷盏盛之,纸糊盏面,置炊饭上蒸之。下 时,即坐甑中,装饭又蒸,饭熟即已,取出细研如水淀,渐渐与吃,令一日尽,为佳。
衍义曰:蛞蝓、蜗牛,二物矣。蛞蝓,其身肉只一段。蜗牛,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显然异矣。若为一物,《经》中焉得分为二条也。其治疗亦大同小异,故知别类。又谓蛞蝓是蜗牛之老者,甚无谓。蛞蝓有二角,蝎牛四角,兼背有附壳肉,岂得为一物也。
卷第二十一 中品
蜗牛
味咸,寒。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陶隐居云:蜗牛,字是力戈反,而俗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
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也。今注:蜗牛条,《唐本》编在田中螺之后。今详陶隐居云:形似蛞蝓而背负壳。唐本注云:蛞蝓乃无壳,蜗蠡即二种,当近似一物,主疗颇同,今移附蛞蝓之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蜗牛亦可单用,一名蠡牛,有小毒,能治大肠脱肛,生研取服,止消渴。日华子云:冷,有毒。治惊痫等。入药炒用,此即负壳蜒蛐也。
图经文具蛞蝓条下。
圣惠方:治齿 并有虫。用蜗牛壳二十枚,烧灰细研,每用揩齿,良。又方:治蜈蚣咬方。用蜗烧灰,新汲水一敷,以鸡翎扫蜗牛壳七个安之,至饭熟衍义文具蛞蝓条下。
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