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今方
卷第二十二 下品
雀瓮
雀瓮 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 (音髯) (音斯)房也。八月取。
陶隐居云: ,蚝(七吏切)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
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 (七吏切)尔。唐本注云:此物紫白间斑,状似砗磲纹可爱,大者如雀卵,在树间似螵蛸虫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俗谓之雀儿饭瓮。陈藏器云:雀痈,本功外,主小儿撮口病,先 小儿口旁,令见血,以痈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并雀痈汁涂。小儿多患此病,渐渐以撮不得饮乳者是。凡产育时,开诸物口不令闭,相厌之也。打破绞取汁,与平常小儿饮之,令无疾。《本经》云: 房。
苏云蚝虫卵也。且蚝虫身扁,背上有刺,大小如蚕,安有卵如雀卵哉,苏为深误耳。雀痈一名雀瓮,为其形似瓮而名之。痈、瓮声近耳,其虫好在果树上,背有五色裥毛,刺人有毒。
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渐硬,正如雀卵,子在其中作蛹,以瓮为茧,羽化而出,作蛾放子如蚕子,于叶间,岂有蚝虫卵如雀卵大也。日华子云: ,毛虫窠,有毒。
图经曰:雀瓮, 房也。生汉中木枝上,今处处有之。 ,蚝(七吏切)虫也,亦曰(与蚝同)。毛虫好在石榴木上,似蚕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渐坚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痈,痈、瓮声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蚕之在茧也。久而作蛾出,枝间叶上放子如蚕子,复为虫。旧注以瓮为虫卵,非也。一曰雀好食其瓮中子,故俗间呼为雀儿饭瓮,又名棘刚子,又名天浆子。八月采,蒸之。今医家治小儿慢惊方,以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随儿大小加减之,大有效。
衍义曰:雀瓮,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刚子。研其间虫出,灌小儿,治惊痫。
卷第二十二 下品
白花蛇
白花蛇 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 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花蛇,君。主治肺风鼻塞,身生白癜风, 疡斑点及浮风瘾疹图经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纹作方:胜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补养既愈,或作木脚续之,亦不妨行。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治风速于诸蛇。然有大毒,头、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断。干者以酒浸,去皮骨,炙过收之,不复蛀坏。其骨须远弃之,不然刺伤人,与生者殆同。此蛇入人室屋中,忽作烂瓜气者,便不可向,须速辟除之。黔人有治疥癞遍体,诸药不能及者,生取此蛇中剂,火烧一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以五味,令过熟,与病者顿啖之,瞑眩一昼夕乃醒,疮 随皮便退,其人便愈。用干蛇,亦以眼不陷为真。
雷公云:凡使,即云治风。元何治风?缘蛇性窜,即令引药至于有风疾处,因定号之为使。
凡一切蛇,须认取雄雌及州土。有蕲州乌蛇,只重三分至一两者,妙也。头尾全、眼不合、如活者,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使之入药。彼处若得此样蛇,多留供近,重二两三分者,不居别处也。《干宁记》云:此蛇不食生命,只吸芦花气并南风,并居芦枝上,最难采,又不伤害人也。又有重十两至一镒者,其蛇身乌光,头圆尾尖,逻眼目赤光,用之中也。蛇腹下有白肠带子一条,可长一寸以来,即是雄也。采得,去之头兼皮、鳞、带子了,二寸许锉之。以苦酒浸之一宿,至明漉出,向柳木炭火焙之令干,却以酥炙之,酥尽为度。炙干后,于屋下巳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以来,安蛇于中一宿,至明再炙令干,任用。凡修事一切蛇,并去胆并上皮了,干湿须酒煮过用之。孙真人云:四月勿食蛇肉,害人。太平广记赵延禧云:遭恶蛇所螫处,贴蛇皮,便于其上炙之,引去毒瓦斯,即止。
衍义曰: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用之去头、尾,换酒浸三日,弃酒不用,火炙,仍尽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卷第二十二 下品
乌蛇
乌蛇 无毒。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
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乌蛇,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热毒风,皮肌生疮,眉髭脱落, 痒疥等。
图经曰:乌蛇,生商洛山,今蕲州、黄州山中有之。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善,不噬物称之头尔圣惠方:治面上疮及 。易容方:用乌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