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似虎杖。中心又起茎,亦如是生叶,唯根入药用。
卷第十一
石长生
味咸、苦,微寒,有毒。主寒热,恶疮,大热,辟鬼气不祥,下三虫。一名丹草。
生咸阳山谷。
陶隐居云:俗中虽时有采者,方药亦不复用。近道亦有,是细细草叶,花紫色尔。南中多生石岩下,叶似蕨,而细如龙须草大,黑如光漆,高尺余,不与余草杂也。唐本注云:今市人用KT (音零)筋草为之,叶似青葙,茎细劲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石长生皮,臣。亦云石长生也。味酸,有小毒。治疥癣,逐诸风,治百邪鬼魅。
唐本余下三虫,谓长虫、赤虫、蛲虫也。苗高尺许,用茎、叶,五月、六月采。
卷第十一
乌蔹(音敛)莓
味酸、苦,寒,无毒。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唐本注云: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今按别本注云:四月、五月采,阴干。(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或生人家篱墙间,俗呼为笼草。取根捣以敷痈肿多效。又《图经》云:蔓生,茎端五叶;花青白色,俗呼为五叶莓。叶有五丫,子黑。一名乌蔹草,即乌蔹莓是也。
陶云五叶莓,生人家篱墙间。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卷第十一
陆英
陆英 味苦,寒,无毒。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唐本注云:此即蒴 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 条。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亦一类,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树名木英,此三英也,花、叶并相似。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陆英,一名蒴 。味苦、辛,有小毒。能捋风毒,香港脚上冲,心烦闷绝,主水气虚肿。风瘙皮肌恶痒,煎取汤入少酒,可俗之,妙。
图经曰: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 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茎有节,节间生枝,叶大似水芹及接骨。春夏采叶,秋冬采根、茎。或云即陆英也。
《本经》别立一条,陶隐居亦以为一物。苏恭云:《药对》及古方无蒴 ,唯言陆英,明非别物。今注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种,谓其类耳,然亦不能细别。再详陆英条,不言所用。蒴条云用叶、根、茎,盖一物而所用别,故性味不同,何以明之。苏恭云: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亦一类,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名木英,此三英,花、叶并相似。又按《尔雅》云:华, (音敷)也。华、 ,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为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然则此物既有英名,当是其花耳。故《本经》云:陆英立秋采。立秋正是其花时也。
又葛氏方,有用蒴 者;有用蒴 根者;有用叶者。三用各别,正与《经》载三时所采者相会,谓陆英为花无疑也。
卷第十一
预知子
预知子 味苦,寒,无毒。杀虫疗蛊,治诸毒。传云: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闻其有声,当便知之。有皮壳,其实如皂荚子。去皮研服之,有效。(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盍合子,温。治一切风,补五劳七伤,其功不可备述。并治癖气块,天行温疾,消宿食,止烦闷,利小便,催生,解毒药中恶,失音,发落,敷一切蛇虫蚕咬。双仁者可带单方服。治一切病,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过三千粒,永瘥。又名仙沼子、圣知子、预知子、圣先子。
图经曰:预知子,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淮、蜀、汉、黔、壁诸州有之。作蔓生,根据大木上。叶绿,有三角,面深背浅。七月、八月有实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红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荚子,斑褐色,光润如飞蛾。旧说取二枚缀衣领上,遇蛊毒物,则侧侧有声,当便知之,故有此名。今蜀人极贵重,云亦难得。采无时。其根味苦,性极冷,其效愈于子。山民目为圣无忧。冬月采,阴干。石臼内捣下筛,凡中蛊毒,则水煎三钱匕,温服立已。
卷第十一
葫芦巴
葫芦巴 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
(新定)
今据广州所供图画,收附草部下品之末;而或者云:葫芦巴,蕃萝卜子也。当附芦菔之次。
补骨脂,徐表《南州记》云:是韭子也,亦不附于菜部。今之所附,亦其比也。
图经曰:葫芦巴,生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蕃,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蕃中来者真好。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之。今医方治元脏虚冷气为最要。
然《本经》不着,唐以前方亦不见者,盖是出甚近也。与附子、茴香、硫黄、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气。
衍义曰:葫芦巴,《本经》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唯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卷第十一
弓弩弦
主难产,胞衣不出。
陶隐居云:难产。取弓弩弦以缚腰,及烧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