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6-要药分剂-第49页

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浓味辛甘 气香 枝二 有归 肉桂 虽一物 治虚哕。小 霍乱心痛。
) 心腹冷气 【归经】入肺脾胃三经。为暖补之品。(泄肺温胃补肾)
【前论】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气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土伤 助 口气 鳌按、呃逆多由于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 。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败 者。
可耳 【禁忌】经疏曰。凡病非属虚寒。一切有火热症者忌。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胡椒内容:味辛。性大温。无毒。禀天地纯阳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中阳也。多食损肺。令人 血。
【主治】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开宝)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
霍 乱气 去 作痛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除寒快膈之品。
【前论】时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得。张从正痛切戒用姜、桂、
丁香 暂开之症。不可执一。
【禁忌】经疏曰。凡血分有热。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
齿浮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荜澄茄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向阳者为胡椒。向阴者为荜澄茄。
【主治】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藏器) 治一切 冷 气痰 【归经】入脾胃肾膀胱四经。为散寒解结之品。(兼通剂)
【前论】虞抟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荜澄茄米糊丸。姜汤 下三十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吴茱萸内容: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蓼实为使。恶丹参、硝 畏紫石英。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逆寒热。(本经) 去 痰冷 遍身 健脾。
滞。治吞酸 病气逆里急。
【归经】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 肝肾气 分 药 【前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 寇氏 曰。
开目 其逆 盖 【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剂木部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茴香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土金之冲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共有三种。
【主治】主暖丹田。(吴绶) 补命门不足。(东垣) 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 止呕 目) 【归经】入心脾膀胱三经。为温肾治寒之品。(兼补剂)
【前论】存中曰。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 也。肝经病不属肾。以肝脉络阴气也。多 因痰 时珍曰。自番舶来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 。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为大茴。出宁夏。他处出而小者。为小茴。俱炒黄用。
【禁忌】经疏曰。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均忌。
以上燥剂菜部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炉甘石内容:味甘。性温。无毒。受金银之气结成。
【主治】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冰片点。治目中一切诸 病。
【归经】入胃经。为明目之品。(眼科要药 金胜木燥胜湿)
【前论】时珍曰。余尝用此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极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
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仲淳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甘温能通畅血脉。
则肿 鳖按、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 也。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硫黄内容:味酸。性大热。有毒。禀火气以生。升也。阳也。畏细辛、朴硝。中硫黄毒。黑铅煎 汤解之。
【主治】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本经) 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脚冷疼弱无力。
下 用 【归经】入命门心包二经。为补阳之品。(专补命门真火不足)
【前论】寇氏曰。硫黄为救急妙药。但中病盒饭已。不可尽剂。世人盖知用而为福。而 不知 以上燥剂石部 <目录>卷十<篇名>湿剂内容: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张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
少 主 为 <目录>卷十
湿剂<篇名>饴糖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
【主治】主补虚乏。益气力。润五脏。消痰止嗽。(开宝)
【归经】入肺脾二经。为滋润之品。
【前论】丹溪曰。饴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多食动脾风。能生胃火。此损齿之 因。
鳌按、本草诸米皆可作饴。惟以糯米作者入药。以糯米能补益脏气也。
<目录>卷十
湿剂<篇名>白石英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禀金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