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也。
寒治
先其
鳌按、热药不但附子。一切姜、桂皆然
阳俱虚。或阴虚更甚于阳者。以热药治之。
原以补阳。余曾见一医治一阴虚之妇。其医
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见人参补阳。虽有益
足。若但与补阳药用之。未见其有济也。读书
【禁忌】经疏曰。一切阳症。火症。热症。阴虚内热血液衰少症。均忌。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川乌

内容:味辛。性热。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

元素) 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 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为助阳退阴之品。(通行十二经络功同附子而稍缓)
【前论】宗 曰。补虚寒须用附子。去风即多用川乌。大略如此。 时珍曰。附子性重
滞。
鳌按、乌头以出川彰明者为上。故加川字以别草乌头也。附子即附生于乌头者。故亦以
川产
物。
虽暑

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汤。何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阴。故每偏诋阳药。
非平允之说也。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草乌头

内容:叶辛。性热。有毒。远志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忌豉
汁。畏饴糖、黑豆。 冷水能解草乌毒。
【主治】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破积聚寒热。(本经) 消胸上痰冷。食

下。
【归经】入脾经。为搜风胜湿。去痰攻毒之品。
【前论】吴机曰。草乌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自抵病所。 时珍
曰。

鳌按、草乌头开顽痰。逐顽风。治顽疮。以毒攻毒。大胜川乌。然至毒无制。苟非当病。
切勿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白附子

内容: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
疵。

风痰
【归经】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
【前论】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
相似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天南星

内容:味苦辛。性温。有毒。感金火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蜀漆为使。畏附子
、干姜、生姜。恶莽草。
【主治】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 治

〔牛胆星〕治惊风有奇功。除痰。杀虫。(苏颂)
【归经】入肺经。为祛风湿豁顽痰之品。(兼宣剂 兼行肝脾 性更烈于半夏)
【前论】士瀛曰。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主之。 时珍曰。味辛而麻。

【禁忌】经疏曰。阴虚燥痰忌用。 半夏治湿痰多。南星治风痰多。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矾汤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开。
至不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半夏

内容: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柴胡为使。
【主治】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
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
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胀目不得瞑。(纲
目) 救暴卒。(无己)
【归经】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 和

【前论】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
作嚏
性燥
咽痛
湿热
星。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剂草部



<目录>卷十\燥剂

<篇名>桂

内容: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禀天地之阳气。兼得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