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元参

内容:味苦咸。性微寒。无毒。正禀北方水气。兼得春阳之和以生。可升可降。阴也。恶黄
、干姜、茴香、山萸。反藜芦。勿犯铜铁。
【主治】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本经)暴中风伤寒。

热支


【归经】入肾经。为壮水制火之品。(兼补剂 肾家君药散无根浮游之火)
【前论】河间曰。此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
书治
论之
阳无
结核
【禁忌】经疏曰。凡血少目昏。停饮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均忌。
【炮制】备要曰。凡使。蒸过晒干焙用。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白头翁

内容:味辛苦。性温。无毒。禀地中微阳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得酒良。
【主治】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恶血。止腹痛。疗金疮。(本经)止毒
痢。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泄热凉血之品。(二经血分药 苦能坚肾寒能凉骨)
【前论】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寇氏曰。此药有风则静。无风反摇。与赤
箭独
【禁忌】经疏曰。滞下胃虚不思食。及完谷不化。泄泻由虚寒。寒热而不由湿毒者。均
忌。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三七

内容:味甘微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金疮杖疮。跌扑伤。俱嚼涂。或末掺。
其血
【归经】入肝胃二经。为散瘀定痛之品。(金疮杖疮圣药二经血分药)
【前论】时珍曰。受杖前服一二钱。血不冲心。杖后服。并末敷之。去瘀消肿易愈。跌
打损
西山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黄连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主热目痛。 伤泪出。肠 腹痛下痢。女人阴中肿痛。(本经)五脏冷热。久

脓血
猪肚
素)
毒。
【归经】入心经。兼入肝胆脾胃大肠五经。为清火除湿之品。
【前论】海藏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丹溪
曰。
炒。
呷下
平而

初病
以官
【炮制】时珍曰。黄连入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火则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
浸炒
炒。
独为
【禁忌】经疏曰。血少气虚。致惊悸烦躁。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
虚寒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胡黄连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恶菊花、元参、白藓
皮。忌猪血。解巴豆毒。
【主治】主久痢成 。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利。伤寒咳嗽。湿疟。理腰肾。去
阴汗
五痔。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清湿除热之品。
【前论】钱仲阳曰。凡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者。此热势已极。但不可用大黄、黄芩伤
胃之
丸。
【禁忌】经疏曰。凡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症。亦忌。即用。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黄芩

内容:味苦。性平。无毒。得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主治】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经)疗痰热。

中热
录)主
目赤
积血
【归经】入心肺大小肠四经。兼入胆经。为除湿清火之品。(中焦实火脾家湿热)
【前论】东垣曰。中枯而飘者名片芩。泻肺火。细实而坚者名条芩。泻大肠火。丹溪曰。

多用则伤肺。须先以天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
黄芩去肺热。故补气。柴胡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退热。乃寒以胜之。折火
之本也。时珍曰。黄芩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
得白术安胎。得陈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
【禁忌】经疏曰。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忌用。



<目录>卷六\泻剂上

<篇名>苦参

内容:味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