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5-药鉴-第10页

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 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
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白术内容: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阳少阴兼足阳明 太阳少阴厥阴。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瘀血,除胃中邪热。利水道、有除湿之功,
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与二陈同用,则化痰除湿,
消食健胃。与白芍当归枳实生地之类同用,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与干姜同用,去脾家寒湿。
与 若见水泡之症,须用麻黄根汁浸透炒之,取其达表以利水道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甘草内容:气平味甘,阳也。入足厥阴太阴二经。生用则寒,炙之则温。生用泻火,炙则温中。能 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阳不足,中满禁 用。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节治肿毒,大有奇功。养血补胃,
身实良方。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坚筋骨,长肌肉。通经脉,利血气。止咳嗽,润肺道。
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
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 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而用甘为之泻,此升降浮沉之妙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 甘缓之,此之谓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 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桂皮内容:味辛性热,有毒,气味俱薄,浮也,阴中之阳也。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浓者曰肉桂,
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浓而最精者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地黄之滞而补肾,
由其味辛属肺,而能生肾水,性温行血,而能通凝滞也,能通血脉凝滞,其能补肾必矣。在 中次浓者曰官桂,主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走肩臂而行肢节之凝滞,肩臂引经多用之。其 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伤寒伤风之有汗者宜用之,以解微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虚 邪微,故用此气薄辛甘之剂,以轻散之,则汗自止,岂有辛甘之剂,能固表哉。痘家于活血 药中,少佐薄桂一二分,则血行而痘自通畅矣。又能治冷气肚疼。若体热血妄行者,切宜禁 忌。畏石脂,妊妇戒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干姜内容:气热,味大辛,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也。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与实 阴药同用,能治血虚发热。入肺药中,能利肺气。入肾药中,能燥下湿。引气药入气分,引 血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黑附子为使。又云,发散寒邪,不可 多用,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见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
故丹溪曰,生用入发散中,能利肺气而治嗽。熟用入补中药,能和脾家虚寒。既曰理中,又 曰泄脾,何也?盖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辛热之剂燥之,此以 名泄也。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孕妇勿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生姜内容: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浓,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浓肠之益。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 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 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
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 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附子内容:味辛性热,有大毒,气味俱浓,浮也,阳中之阴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 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之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 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 之症,不可轻用。孕妇勿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细辛内容:气温味辛,气浓味薄,无毒,浮而升,阳中阴也。止诸阳头疼,风痹痛,开胸中滞,益 肝胆明目,利九窍,眼泪、齿痛,凡头面诸风,不可缺也。东垣用之治邪在里之表,本草主 治咳逆,百节拘挛,最能温中下气破痰,盖味本辛也。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 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大都不可重用,恐成气闭之患。
痘家气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篇名>丁香内容: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