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 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 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 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 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 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
品 考 黄芩 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目录>卷中<篇名>柴胡内容: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 证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又云∶往来寒热。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急、郁郁微烦。又曰∶往来寒热。又曰∶心下满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以上一方,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 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
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胁苦满而有前证,则柴胡主焉。此可以见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其证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蒌也。今试诸世所谓疟疾,胸 胁苦满而渴者,甚有效焉。其无有胸胁苦满证,则终不知也。然则胸胁苦满证,其脱也明矣。
辨 误 《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 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 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 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 柴胡 处处出焉。本草以产于银州银县者为上品也。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品。曰镰仓柴 胡,曰河原柴胡也。盖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种也,不可用焉。镰仓柴胡者尤佳,去须及头,
以粗布指拂拭之,锉而用焉。雷 、陈子承,称柴胡香气甚矣。而本邦之产,比诸产汉土者,
形状则同,气味则薄,因稽诸说。嫩则香美也,老则不也。张元素曰∶气味俱清,故今用镰 仓柴胡也。
<目录>卷中<篇名>贝母内容: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 证 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
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 考 贝母 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目录>卷中<篇名>细辛内容: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 证 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 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 考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 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 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 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
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 误 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
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 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 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 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