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书名: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作者:徐大椿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内容: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
生。
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
体然
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漓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
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
,形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奥,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令,详嗜好,分盛
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性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
以之治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
逆者正治。
或以类相从,或畏忌各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天地生之,圣人保之,
造
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
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自唐以后,药性
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
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
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
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
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若必尽解
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是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原
,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君子,或可因之
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
\x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x
<目录>
<篇名>凡例
内容:一、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识其所以然,因此悟彼,方药不致
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览者勿以不载常用之药为疑。
一、诸药有独具之性者,则用详解。其兼长可互见者,俱不重出,推类自明。
一、此解亦间有与前之相同者,但彼只释其所当然,而未推测其所以然。知所当然,则
用古之方,能不失古人之意;知所以然,则方可自制,而亦能合古人制方之义也。故此解皆
着其所以然之故,而浅近易晓者则略焉。
一、所解诸药,乃就市中所有,审形辨味,以合经义。至古今土产各殊,或有尚非正义
与尚有遗义者,则俟知者正之。
一、诸药有所出地名,杂以后汉时郡县,陶隐居疑为仲景、元化等所记。是《本经》所
载,
已不皆神农以来所产之地矣。今之所产,又大半非汉时所产之地。欲尽考其实,固无从也,
故不复列而解之。
一、本经所载,一名甚多,因无可解,故亦不列。
一、品第及字样,俱依明重刻宋大观刊唐慎微本所载白字《本经》。考陶隐居本草,有
朱书墨书之别,朱书为《神农本经》,墨书为《名医别录》。开宝间重定印本于《本经》易朱
书为白字,《大观》本遵之。虽未必无传讹,而取其古,犹胜于近刻也。
一、详解只此百种,余亦颇有略为解者,以资人者浅,一概不存。
<目录>上品
<篇名>丹砂
内容:味甘,微寒。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与气?盖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若
色与气则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主身体五脏百病。百病者,凡病皆可用,无所禁忌
,非谓能治天下之病也。凡和平之药皆如此。养精神,凡精气所结之物,皆足以养精神。人
与天地同,此精气以类相益也。安魂魄,亦入心,重镇怯。益气。气降则藏,藏则益。明目
,凡石药皆能明目,石者金气所凝,目之能鉴物,亦金气所成也。又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
目大小 属心,丹砂益目中心脏之精。杀精魅邪恶鬼。大赤为天地纯阳之色,故足以辟阴邪
。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石属金,汞亦金之精也。凡上品之药,皆得天地五行之
精以成其质。人身不外阴阳五行,采其精气以补真元,则神灵通而形质固矣。但物性皆偏,
太过不及翻足为害,苟非通乎造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