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赤点或黑点者不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内服紫草汤。
紫草吴蓝一两。木香黄连一两。水煎服。
〔论〕丹皮紫草红花茜草苏木。多以赤色应心火。而紫草独为间色。多以甘应脾胃。咸 应肾水。(血本于水。而化于火。其行水火之气化者。脾胃也。)而丹皮独禀苦辛。夫应火 者赤。紫草之见水乘火色者。以相火为水中之火。上奉君火而摄行君令。故心脉诊于左寸。
包络之脉诊于右尺也。所以甘咸而应水土之化。其味与红花茜根苏木同。而紫色则应乎包络 而入之。夫甘咸之味既同。将入血之用亦有同焉者。不知紫草味固甘咸。气则微寒。故主凉 包络之血而解毒。不似三味或兼辛温。止以行血为功。且其凉血。又与丹皮所入不同。在丹 皮由心而及包络之用。紫草则由包络而行心之化。一本元阴之根于肾者。散其伏火以上奉。
一本相火之奉于心者。解其结热以下行。盖丹皮苦而寒。根于先天元阴。紫草甘而寒。兼于 后天化醇也。惟红花茜根苏木能活血。未必能凉血。故不及利大肠。丹皮虽凉血。却不若紫 草更兼后天化醇。而切于胃与大肠。故便闭宜之。又红花茜根苏木俱染红。紫草染紫。若丹 皮则不能染色。以本于先天而后天之化少也。夫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
入肺为白。入肾为黑。故韭之色青。蒲黄色黄。桃仁白。百草霜黑。皆能入血而效其用。又 何疑于丹皮哉。抑郁金苦寒而辛。与丹皮同。何以又能染色。丹溪曰。郁金属火与土而有水。
即此言。是得之后天者多。所以用其气以入血。与丹皮殊。而染物有色也。
〔修治〕入药去根取茸。细锉。白汤泡用。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用 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触烟气则色变。收藏者弗令近之。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白薇内容:近道皆有。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八月采之。
气味苦寒平。乃阳明经药。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
疗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及风温灼热多眠。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方书治螈 虚烦。小 便不禁。温疟瘅疟。久而不解者。必属阴虚。除疟邪药中。多加白薇主之则易瘳。凡人阴气 不足。则能冬不能夏。更为暑邪所伤。秋来发疟。先热后寒曰温疟。或但热不寒为瘅疟。未 有不由阴精不守而得者。若果阴精内守。则暑不能侵。疟何自作。凡治似中风证除热药中。
亦宜加而用之。天行热病得愈。或愈后阴虚内热。及余热未除者。随证随经药中。宜加之。
风温发汗后。身体灼热。自汗壮实者。服葳蕤汤。(中用白薇)风温自汗出。脉阴阳俱浮。
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此正风虚之证也。宜防己汤。防己为君。佐以参 术草生 姜治之。风虚昏愦。不自觉知。手足螈 。或为寒热。此证血虚不能服发汗药。独活汤主之。
白薇人参当归茯神远志桂心菖蒲川芎甘草以治风虚血虚。兼用半夏细辛羌独防风以除虚风。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贝母款冬花一两。百部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妇人产 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主之。竹皮石膏三分。白薇桂枝一分。甘草七分。枣肉 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有热者倍白薇。此以甘草为主。而更丸以枣肉者。取责于本也。
有热则倍白薇。正欲其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尔。产后胃弱不食。脉微。
多汗亡血。发厥郁冒等证。用白薇汤。白薇当归各六钱。人参半之。甘草又半之。妇人血厥。
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目闭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移时方寤。(亦名郁冒)此因出汗过多。
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宜服白薇汤。
调经种子。用白薇为君。佐以地黄白芍当归苁蓉山萸杜仲白胶黄柏天麦冬丹参。蜜丸。久服 易孕。凡不孕缘于血少血热。其原必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内热则荣血日枯。是以不 孕。益阴除热。则血自生旺矣。胎前遗尿。白薇散。用白薇白芍二味。等分服之。女子宫冷 不孕。有白薇丸二方。又胜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可知别录大寒之说不信)
〔论〕白薇花于夏末。实于秋中。而采根即以八月。味苦咸平。盖取其由阳归阴之性味 以为用。本经言其气平足据也。别录利阴气一语。正于本经主治可作注脚。其治风证。举风 淫风虚而皆宜。如同于羌独防风石膏辈治风之淫。则葳蕤汤是。同于参 术草治风之虚。则 防己汤是也。大约能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观于血厥郁冒。病由出汗过 多。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宜主白薇。则知归阳之义不妄也。
〔修治〕酒洗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胡黄连内容:本出波斯国海畔陆地。今南海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
(内有白点类梅花。外澹黄色。)折之尘出如烟者真。
根气味苦平而寒。入足少阳厥阴阳明。恶菊花元参白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