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用猪苓汤。世遂指猪苓。止入足太阳少阴二经。(小便不利。何以致渴。盖真水化气。
水化不行。则气化郁矣。津液又为气所化。气不化。津液何自而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
液者也。湿胜则脾困。湿热胜。则寒水之化亦困。安得不渴。)不知五苓有白术茯苓等味。
其治在中下焦。而猪苓有滑石阿胶等味。并上中下而治之。况猪苓汤即阳明证之脉浮发热渴
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亦用之矣。安得谓其止入太阳少阴哉。佐白芍白术茯苓人参橘皮泽泻。
治水肿之属阳分者。佐白芍生地桑寄生桑白皮茯苓泽泻琥珀石斛薏仁肉桂。治水肿之属阴分
者。小儿大便不通。猪苓一两。以水少许煮。鸡矢白一钱调服。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猪苓
五两。为末。热水调方寸匕。日三服。又治妊娠子肿。从脚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饮。妊
娠子淋。方亦同上。日三夜二服。以通为度。
〔论〕人身水液。为元气所化。人身元气。又为真水所生。故病于气。即不能化水。而
滞于水。更有以病气。水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水气之治。有补气以化水者。责其本也。
有行水以起气者。急其标也。却又有分其阴阳以为治者。因气病于水。则阳蓄于阴中。猪苓
能升阳出于阴中。(故雷公法。用升麻对蒸一日。甚有理。)使阳不为阴所圉而阴降于下。此
其与渗利差异者也。夫阴阳不得相离。离则病。此味分隔阴阳。能使阳离于阴。其行湿处。
即其大燥津液处。故洁古曰。无湿证弗服也。本经。首主 疟。后学无能明其义者。惟肯堂
治疟用猪苓。以分隔阴阳。使阳不下陷于阴。与洁古升而微降之说相合。然则此味岂止司渗
泄。而无分理阴阳以为水气之主者哉。(猪苓升而微降。从阳畅阴。泽泻沉而降。从阴达阳。
二味合乃为分理阴阳。)人身之气。由肾而脾。而肺。经故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
终始也。明此则惟深究于病之所因。乃可投之。不则阴阳之不容分者而强分之。贻患甚矣。
此药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洁古))久服。损肾气。昏人目。
(宗 )
〔修治〕内白而实者佳。铜刀刮去粗皮用。同升麻对蒸一日。(雷公)取其行湿。生用
良。



<目录>卷二十五\寓木部

<篇名>桑寄生

内容:此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但须桑上
者。方合用。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视之。色深黄者为验。(保升)近海州邑及海外境土。
其地暖而不蚕。桑无采捋之苦。气浓意浓。自然生出。何尝节间可容他子耶。(丹溪)
气味苦甘平。益血脉。助筋骨。治腰痛。(是血脉虚衰不能通行者)主妊娠漏血不止。
令胎牢固。愈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小儿背强痈肿。疗腰背腿脚遍身骨节疼痛。祛风痹
顽麻。本草桑叶桑枝皆能治血。寄生得其气。故能益血脉。(类明)本于桑而抽其精英。功
用。比桑尤胜。所治诸证。皆由血虚有热致然。此药性能益血。兼能祛湿。(仲淳)凡风湿
作痛之证。古方用独活寄生汤。盖以主病者为君。二味俱能去风。胜湿也。若辨认未明。以
杂木寄生为桑寄生。又用土当归假代川独活。两性俱燥。耗卫败营。无益有损。近茭山。吴
氏。辨认独活。原本羌活一种。以节密轻虚者为羌。节疏重实者为独。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
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便名。羌活续断汤。使医者不泥于专名。病家勿误
于伪药。其意殊善。(嘉谟)同枸杞当归牛膝续断地黄胡麻首乌。治血虚手臂骨节疼痛。胎
动腹痛。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水煎温服。或去艾叶。以其热也。毒痢脓
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宜以桑寄生二两。芎防各三钱半。炙甘草三铢。为散。每用二钱。
水煎八分。和渣服。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泛。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用一钱。
非时白汤点服。小便频数。猝然溲血不止。并不疼痛。此缘心中机谋积恶。奸险嫉妒。多积
忿气。伤损肝心。又因色伤。小肠气虚。其血乘虚妄行故也。宜用桑寄生一两。熟地茯苓各
半两。人参川芎独活蒲黄各二钱半。甘松沉香各八分四厘。为细末。每用三钱匕。水一盏。
煎一二沸。便倾出。去渣。不时服。服后其血已安。惟觉丹田元气之虚。腰膝沉困少力。宜
再取桑寄生细末一二钱。非时点服补之。
〔论〕桑之气味甘寒。其所寄生之物。何以功用尤胜。盖热能伤血。寒能泣血。此之转
化为寄生者。即以其转化为优。而功懋于血脉。诚如缪氏所云。不寒不热。可以疗虚也。至
于血热之治。殊未然。但可以言桑耳。
不得真者不用。寇氏言有误服他木寄生。其人逾月而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