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海藏) 古今治发黄。
皆用栀豉茵陈甘草作汤饮。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颂) 得故
纸。能滋阴降火。清上固下。性虽寒而带补。(门)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
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 用童便炒黑。能益少阴经血而治阴火。(门) 同连翘麦冬
灯心竹叶黄连甘草。能泻心经有余之火。加赤苓木通滑石泽泻。泻小肠火。 同茵陈滑石车
前子秦艽黄连连钱草苜蓿。治酒热发黄。 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
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立止。复发者。必不效。用元明粉一钱服。立止。
〔论〕 栀子味苦气寒。苦寒合则宜就下。但味浓而气薄。味从乎气者也。其气升浮。
故入手太阴肺及手少阴心。夫心肺合而上焦营诸阳。阳中有阴矣。栀子以苦寒气味。华实于
大火之候。华色白者。金脏之气也。子色深赤者。火脏之血也。是非阳中有阴乎。(乘大火
之候。吐花而结实。正效其金水之用于火者。心固火主。然离中有坎。所以主血。更得金为
火妻。以孕水子。所以生血而气化愈清。)人身心肺为阳。阳中原有阴。其阳盛以伤阴者。
气伤而血随伤。血伤则热益郁。气益结。如他味止能清气。不能凉血。或即凉血。而不由清
气以致之。犹未得如心肺合而营诸阳之义也。栀仁由寒气之轻清以至主气之肺。即有苦味之
涌泄以至主血之心。心肺之热既清。则阳中有阴。而胃热自除矣。其治五种黄病。及亡血亡
精劳复等证。皆不离胃之阴气而言。大抵上焦之阳。易伤其阴。阴不降。则阳益炽于上。此
味除热。从气分入血。使阳中阴降。阴降而阳随之。故胃热散。即此便能清胃脘血。热炽而
血污。热除则血清。又何血证之不能治乎。其治热厥心痛及头痛者。阴降而阳随也。其屈曲
降火从小便出者。气化而血和也。其散肝热血郁者。由肺胃以及之也。其治疝者。即解郁热。
散结气。并入肝而效其用也。其治大小肠大热者。胃与大小肠相上下。况又为心肺二经之合
也。(由上而及下。故云能泻三焦之火。)总之。他味降火。类多直折其阳。此独从阳中之阴
以除热。使阴从阳和。故能透经脉。入密理。以纾其阳化。而尽其由上及下之用。所以破痞
块中火。而又曰屈曲下行。非如他昧之降折。昔人遂并称其寒而能补也。但不可施于气虚之
人耳。
缪氏。禀至苦大寒之气。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及血虚发热者。忌之。凡诸血证用
之。
〔辨治〕 长而大者。止用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即
越桃也) 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丹溪)大率治上中焦病。连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
去皮。洗去黄浆。炒用。 治血病及开郁止痛。并炒黑用。 去心肝血热。酒炒黑用。殊效。
不用皮。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酸枣仁
内容:本经用实。今皆用仁。
味酸辛甘。气平。微热。阳中之阴。入足少阳厥阴手少阴足太阴之经。 恶防己。 主
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除四肢酸痛湿痹。疗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宁心志。敛虚汗。
去筋骨风。助阴气。 方书更治中风虚劳。癫狂惊痫。振颤挛悸。虚烦健忘。消瘅。善太息。
赤白浊。着痹胁痛。腰痛咽喉。 胆虚不眠。寒也。炒熟枣仁为末。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
热也。生枣仁为末。姜茶汁调服。(海藏) 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俾
血归脾而五脏安和。宁神就睡。(丹溪) 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专补肝胆。亦复醒脾。
从其类也。熟者香气入脾。故能补脾。又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通。故亦主心虚惊悸
等病。 入温胆汤。治病后胆虚不眠。 入归脾汤。治脾家气血虚自汗。不眠惊悸。不嗜食。
君茯神远志麦冬石斛五味人参龙眼。止惊悸。并一切胆虚易惊。 睡中盗汗。枣仁茯苓人参
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一两。同地黄白芍
麦冬五味龙眼肉竹叶煎服。多服取效。自汗。服诸止汗固表药愈涩。而汗愈不收者。止可理
心血。盖汗乃心液。心无取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以大补黄 汤加枣仁。有微热者。
更加石斛。兼下灵砂丹。 胆风沉睡。(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枣仁生用一两。全挺腊茶二
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散。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枣仁各一钱。下青灵丹。 虚劳虚烦不得眠。枣仁炒二升。
甘草一两。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减三升。乃同煮。取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