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浓者佳。曝干收之。益小为胜。 毗黎勒个个毗头。一种勒圆而文露。
或八路至十二三路。号榔精勒。味涩不堪。为害殊甚。
味涩而苦。微酸有甘。气温味浓。苦重。阴也。降也。入肺大肠二经。 主治冷气心腹
胀满。消痰。(海舶遇大鱼放涎滑。数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其消痰功
力可知。)下气。疗上气喘急。破胸膈结气。敛肺止久嗽。利咽喉。通津液。疗肾气奔豚。
及大便不通。实大肠。止肠癖久泄。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或煎
汤熏洗。)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东垣)
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泻之。谓降而下走也。故诃子下气。惟气实者宜之。气虚似
难轻服。(丹溪)气虚人宜缓缓煨熟少服。兹物苦涩。虽涩肠。又泻肺气故耳。(宗 ) 同
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但咳未
久者。不可骤用。 同人参肉豆蔻。则实大肠。 得人参。治肺虚受寒喘嗽。得陈皮砂仁。
主冷气入内。心腹胀满。及因寒食不下。 得益智。止虚寒小水不禁。 佐樗根白皮。止肠
癖泻血。佐白术莲实。止久泻因于虚寒。 同蛇床五味山萸杜仲续断。止虚寒带下。 劳嗽。
(即火郁嗽)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不得眠一边。用诃子海浮石瓜蒌杏仁青黛童便浸
香附半夏曲等。姜蜜调噙化服。此证必以补阴为主。而取诃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 下
痢赤白久不瘥。转为白脓。用诃子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效。若
只水痢。加甘草末一钱匕。若微有脓血。加三匕。血多亦加三匕。
〔论〕 诃子产于炎土。七八月结实。禀金气以告成。而金随从火以为用。故其味初尝
之涩。次苦。苦居胜。又次酸。酸微有甘。夫苦从火化。酸者阳气之不尽宣。而涩乃阴气之
不尽畅也。昔贤谓血得酸则敛。得苦则涩。是阴持于阳之中不能尽畅而为涩也。诃子之先涩
者金。次苦者火。禀金气而反从火以为用。故其金从火以降。而火又由金以敛。所以同于降
泻。则奏降泻之功。同于收敛。则致收敛之效。大约具降收之全性。与他药之擅一长者有异
也。 方书于诃子有止用皮者。有止用肉者。其肉先涩次苦。而涩不敌苦。又次酸及甘。乃
甚微。是肉之为用。降泻居多。而泻中犹有收义。更合于中土之气而不尽泻也。其皮涩与苦
等。次止有甘。亦甚微。是皮之涩能敌苦。泻犹未极。又止带甘。则泻中尤有缓也。二者须
索其味之有异以施治。乃为得之。 再按诃子下逆气。泻结气。通积聚。利咽喉。历考成方。
如息贲之枳实散。伏梁之半夏散。奔豚之木香槟榔散。便闭之七宣丸。又声喑之诃子汤。梅
核气之清咽屑。或止同于降泻。从邪之实者论治。或更同于寒凉之降泻。从实邪之有热者论
治也。又如胸痞气滞胁肋刺痛之沉香升降散。胸痹喘息之利膈散。息贲之半夏汤。喘证之苏
杏散。或兼补剂。从虚中有实者论治。或更兼温补。从虚中有寒者论治也。是其降泻为功。
岂得畏气虚而不用乎。至又有用其酸与涩者。义固非与降泻相戾也。人身肺气犹天。其职司
降。而有降即有收。自飞门至于魄门。皆一气之所贯。(若有降无收。有收无降。则升降息
而气立孤危矣。) 经故曰魄门亦为五脏使。言脏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借以
调。诃子入手太阴阳明。其味始于涩苦。终于酸甘。降与收随所合而为用。是以丹溪治久嗽
劫剂。则同于百药煎荆芥穗。河间治失音发声。则同于桔梗木通童便。东垣以止久痢。则同
于御米壳干姜陈皮。宝鉴则合于椿白皮母丁香。其通便闭也。合杏仁麻仁枳壳为二仁丸。协
柴胡枳实桃仁大黄木香为七宣丸。绎此不可以识诃子之长技。亦惟我所使欤。总之。用以降
泻。宜于气实。实者邪气实。用以收涩。则宜于气虚。虚者正气虚。此中后先主辅。惟当适
事为故耳。至缪氏致慎于火嗽湿热痢。立论良是。第丹溪治火嗽久病。有同杏仁青黛海粉皂
角胆星而用者。又治湿热久痢。(地榆丸)有同地榆当归木香黄连阿胶乌梅而用者。正可推
此类以尽变也。又如滑泻之治。有诃子散以治热。更有诃子丸以治寒。举寒热而皆宜。其故
可思矣。再河间治热滑诃子散。用诃子木香黄连甘草。其云腹痛渐止。泻下渐少。宜此药止
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归而送之。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玩此。则主辅应有合宜之味。
而火嗽
凡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滞下。湿热正盛。法并忌之。(仲淳)
〔修事〕 水泡。面包煨熟去核。或酒浸蒸去核。焙干。 清痰生用。止泻煨用。
<目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