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草者阴干。无见火日。)陈醋调敷。如五龙草急觅不得。而疮势紧急。即将车
味捣用。亦能奏功。疮初发时。取五龙草汁半盏。黄酒和水饮。能内消。
\x太乙膏\x
元参当归白芷肉桂大黄生地赤芍苦参 八味切片。用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
隔棕滤去渣。入黄丹十二两。再熬。滴水成珠。捻软硬得宜。即成膏矣。制丹法。先
紫色。倾入缸。滚水泡之。再汲凉水满缸。用棒常搅。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两
研。务要极细。
凡人将发痈疽毒。半年一年前。必常自觉口干。或作渴思饮茶并水。或食已即饥。名为
中消
金银
十余

得酒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

<篇名>泽泻

内容: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吐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秋末采根。曝干用。
味咸甘淡。气寒。沉而降。阳也。入足太阳少阴轻。逐湿行水。去三焦膀胱停水留垢。

渗湿热。治泄精。及疝痛香港脚。肾脏风疮。去阴间汗。除阴湿之圣药。(洁古)去脬中留垢。
以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易老)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
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仲景用治支饮苦冒。使之降而奏功也。(濒湖)下焦湿
热致精泄者。宜投之。(嵩)八味丸之用泽泻。取其伐肾邪。起阴气。助补
多服病患眼。(扁鹊)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阳潜耗故也。(濒湖)无疾服之。令人目
(洁古)水肿昼剧夜平者。阳水也。泽泻同二苓术芍人参陈皮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
剧昼平者。阴水也。同车前赤苓生地白芍薏仁木瓜石斛赤豆桑皮治之。多服必愈。同
苓半夏陈皮紫苏。治一切停饮停水。饮证病甚欲眩者。用泽泻五两。炒术二两。水三
煎服。必效。肾脏风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研。炼蜜丸梧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
十丸。
〔论〕泽泻本水草。味咸气寒。的入水脏。为逐湿行水之捷药。然咸得有甘。此濒湖所
谓淡
其能起
如中焦阳衰
焦膀胱病于
相火郁于肝。
泽泻皆治之
升以达阳。
则阳郁而
致肾气虚
及支饮苦
茯苓汤下
化而水行
病患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精滑作泻。目虚不明等候。咸禁。
〔辨治〕不油不蛀者良。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晒干用。一法。米泔浸。去毛蒸。或
捣碎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

<篇名>石菖蒲

内容:一名尧韭。类凡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
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
石菖蒲也。栽之以砂。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如韭根如匙柄。高四五尺者。亦石菖
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
\x根\x
味辛微苦。气温。主治开心帅气。通九窍。明耳目。治耳鸣或痛。客忤癫痫。除心积
伏梁。并下气湿痹。(在阴在脉之痹。乃湿乃风之因。咸能宣发。设寒水专令。取效更捷。)

心气不足。人参茯苓石菖蒲。水土和合。抽为草木。惟石菖蒲全得生阳之气。吮拔水液。盘
络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间。故曰菖蒲。以治病之用言。当号昌阳。以发生之体
言。当号阳昌。(子繇)古方有单服菖蒲法。心腹冷气KT 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吴茱煎
汤饮之。猝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下。(颂)下痢噤口。虽是脾虚。亦热气闭隔心
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粳米饮调下。或用参苓
石莲肉。
阳精芳草
(仲淳)同
萆黄柏。
为补心之剂。
以猪心一
蒲八两锉。斑
子大。每服三
〔论〕菖蒲感百阴之气。冬至后五十七日始生。盘水石间。吮拔水液。不假土力。稍有
泥滓
菖蒲
为君火
语以
阳既昌乎阴
脉络之宗主
蒲补心气之虚
即随丁。然后
阳。其阳气之
生阳之气。感至
阳气之通天也。
〔辨治〕生石上者。嫩黄紧硬。节稠一寸九节者。真。中心微赤。辛香少渣。更妙。其
有形
刮去
。晒干用。



<目录>卷十二\水草部

<篇名>蒲黄

内容:蒲即今取以为席。或并作扇者。黄即花中蕊屑也。
气味甘平。手足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