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发。必其前未用。或更伤其胃气
阴得阳之升而出尔。若未至于下陷
色。知为暑伤血分。用四物加苦辛寒药。二日发唇疮而愈。是
后耳。即补胃之剂。又岂得漫投于留邪未动之会乎。 缪氏言
确论也。丹溪又曰。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汗不足。必更求切
使之离于阴阳而霍然以去。盖论药至恰中病情之处。即补益亦
常山劫剂。而倚为无上妙品乎。其亦不学之甚矣。或曰。无痰
治痰之药。自有应节而投。如缪氏法治之累效者。又何须是物
积饮。形气充实之病为得耳。
缪氏。入口即吐。其性暴悍可知。最损真气。故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弗
用
〔辨治〕 须细实色黄。形如鸡骨者佳。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
浸煮
<目录>卷十\毒草部
<篇名>商陆根
内容:俗名章柳根。春生苗。高三四尺。叶如羊舌而长。其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
根如萝卜而长。八九月采之。有赤白二种。
味酸辛。气平。有毒。(白者苦冷。赤者有毒。)阳中之阴。沉也。降也。其性下行。
专于
痹。熨除
治喉痹
水气者。
意也。(类明)
小便利。即肿消
一夜。晒干为末
或取根杂鲤鱼熬汤
效。(嘉谟) 赤根
脓。或捣烂加盐。总
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
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
酒下。以利恶物为度。 石
湿漏诸疖。
〔论〕 商陆春令生苗。采根于八九月。本阳之气以至阴。而归于阴之气分。用治石水
之病
阴少
之阴
痈暴症及
阴虚。
故治阳水
当绎方
而标
标之
者。
尽化
与大戟甘遂异性而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濒湖) 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
利血不
〔修治〕 铜刀刮去皮。薄切。东流水浸三日。取出。和绿豆同蒸半日。去豆。晒干或
焙用
<目录>卷十\毒草部
<篇名>甘遂
内容:生西凉者上。汴沧吴者次之。(日华子) 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其根皮赤肉
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实重者良。一种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根皮白
色。(苏恭颂)
\x根\x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阴草也。 洁古曰。纯阳也。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下五水。治大腹(即水蛊) 疝瘕。腹满(水气之聚) 面目浮肿。除留饮。去痰水。
利
囊肿
(仲
为痰饮
景治
末涂腹
用甘遂
喘胀。
息。大
晨热汤
生研为
温酒
血室
及妇人心风血邪。用遂心丹。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
熟。取末。更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即将猪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
不下再服。 按以上方。皆就其切于治。标者录之。若当从缓而治本。必不可尝试。故不采
也。
〔论〕 甘遂气味苦寒。为阴。乃洁古更曰纯阳。何哉。此正先生察物之精。后学诣不
至此
周身
而
也。
是已
气所
即
也
缪氏。虽善下水除湿而性阴毒。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
气
〔修事〕 面包煨熟。以去其毒。然后入用。
<目录>卷十\毒草部
<篇名>大戟
内容:近道平泽多有。惟杭产色紫而柔者为上品。江南土大戟次之。春生红芽。丛高尺许
直中空。折之有白浆。叶狭长似柳。稍头攒密而上。三四月开黄紫花。似杏眼。似细苦
皮黄。肉色黄白。
\x根\x
味苦辛。气寒。有毒。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得枣即不损脾。赤小豆为之使。恶
蓣。反甘草。 主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但脏腑隐有细水。皆能导之。下恶血癖块。
蛊毒毒药。天行黄病温疟。疗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日日煮水。热
取愈。(颂) 禀天地阴毒之气以生。性善下走而入肾肝。逐诸有余之水。辛则横走。无所
不到。寒而有辛。故能以毒攻毒。治蛊毒泻毒药。并散天行黄病及温疟。更破恶血癖块。(
仲淳) 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
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