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阳滞。(补骨脂丸)头痛之益肝气。化阴畅阳以消风毒。(大
追风散)螈 之养阴和阳以消风滞。类用荆芥于中者。非取以散风。乃原本于由阳彻阴。由
阴化阳之全用也。若徒袭一散风之浮说。则试思产后血虚风证。何以投此一味。便奏神功。
(风药多燥以竭阴。此独于产后。及失血。并大汗后风证。用奏殊功者。缘其湿升之中。便
有凉降。所谓由阴达阳。即由阳归阴。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也。)又何以于大肠血
病。最为亲切乎。况乎风与燥热同气。阳也。今惟此味由阳彻阴。即由阴化阳。是以宜于热。
并宜于寒。(如金沸草散。佐麻黄以治寒咳。旋复花汤。佐麻黄五味以治产后寒嗽。)第阴阳
既如是其咸宜。何以上行而极者主治最多。而下行如香港脚等证。究属仅见。不知荆芥乃天气
精专之剂。经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降。云雾精者。乃天气之阳。合于地气之阴。酝
酿变化。极其精微而后血之生化有地。犹之白露降也。(膻中之气犹云雾。是谓膻中之气欲
化耳。夫血生化于阳中之阴。精于云雾之天气。乃由膻中血会。得凉降而归于血海。)然则
气化 于上以为云雾之精。可不疑于治上治下之有多少矣。总之。兹味专精于肝。而妙阴
阳之化以化结。正惟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所以清龙散治风气传化。腹内瘀结而
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用荆芥为君。)不可止谓其散风而与风剂例视也。
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
〔修治〕陈者良。去梗取穗。有微炒用以杀辛气者。若用以止血。须炒黑。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紫苏
内容:紫苏白苏。处处有之。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自生。茎方。叶团带尖。有锯齿。肥
地者。面背皆紫。(皆紫者佳)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白苏。乃荏也。五六月
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茎久叶不落。八月开花成穗。如荆芥。九月半枯时收子。子
细如芥而色黄赤。
\x茎叶\x
味辛兼甘。气温而香。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主治温中达表。行气和血。通心经。益
脾胃。利肺下气。消痰定喘。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通大小肠。疗香港脚安胎。方书治咳
嗽水肿。中风疟。胁痛消瘅。大便不通。痔。伤暑伤饮食发热。郁积聚。痰饮鼻衄。痛痹。
眩晕狂惊虚烦。小便不通。疝。耳蛊毒。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颂)叶则偏
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但性稍缓。(之颐)能除一切冷气。若下气则须用
梗。其子尤良。若叶未免有升发之义。(类明)详其色香气味。体性生成。推陈致新之宣剂
轻剂也。故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之颐)辛味入气分。紫色入血分。同
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
散血。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消
痰定喘。(濒湖)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霍乱胀满。
未得吐下。
〔论〕紫苏茎叶。始尝味辛。后有甘。辛胜而甘劣。以春种后。采叶于夏。而吐华乃在
孟秋。采子更于秋季。故茎叶之用。与子有异。夫当大火之时。而其叶味辛。是火中之金也。
即于火令采之。是全乎火之用金。而不致金用火也。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
固为水母。阳不得阴不化也。火为金用则血化。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阴不得阳不化也。紫
苏之辛。乃火能用乎金者。是以所主在气耳。观于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肺
金固气之主。金火合德。其气故和以温。(所谓心肺合而营诸阳也)辛后有甘。自归于胃。
以脾胃固气升降之枢也。然则通心经。利肺气。益脾胃。义皆不妄。而之颐所云下者宣发。
上者宣摄。其说亦微中矣。第用紫苏多取其宣发。而兹更云其宣摄。于义若何。盖手太阴为
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惟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此易知也。至于
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上。而气亦不得宣。惟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摄者亦所以成宣。
之颐故统谓之宣剂也。抑其阳中有阴。于何见之。曰。是物宣气。而即能和血。所谓肺气下
降入心而生血者。固即金为火用之明证矣。夫气之为用。上际下蟠。无处不宣。而后天之气。
总不越心肺胃以为生化。兹味通心利肺益胃。故上中下胥赖之。如中焦之病于霍乱。上焦之
病于胸膈不宽。下焦大小肠之不通。香港脚之壅阏。苟用之而主辅得宜。又何宣发宣摄之不奏
功乎哉。凡病于气之胀壅者。虽所因不一。然皆气不归元也。紫苏首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