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胜于辛。不似草豆蔻辈辛多苦。就心火而并肾治者。肾为君火对化
也。(胞之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又手厥阴包络为小心相火之原。故主君火而即兼相火。)其为

盖气者水所生。液者气所化。血又为液所化。精复为血所化。然皆不离乎气。所谓本于阴而
化于阳也。人之一身唯水火二气为主。而水火之所以体物不遗者土也。(难经曰。三焦者水
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是中土原于水火也。内经曰。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是水火藉于
中土也。知此则阴阳之不合。及阴阳之偏胜者。当精究而无容贸贸以施治矣。)大凡水不能
致其用于火。为病固多。而火不能胜水用于水。病亦不少。益智乃治夫火不能致其用于水者
。能致其火于水。是即土德行矣。(水能制火之亢。火更能摄水之滥。水滥则土德不行。)观
其自二月连花着实。五六月方熟。(是气固禀于火也)而核黑皮白。特显其水之用于仁。气

摄真阴。兹物有合焉者。秉真阳以摄真阴。即能留其阴之清。化其阴之浊。此就是能厘清浊。
故其治浊。原非以收敛为功。(缪氏收敛之说但揣其似)且以阳摄阴。阴归阳和。所以胀满
积聚诸治。亦非以开发郁结取效。(河间宣通郁结之说。但得其气之调而畅。犹未悉其所以
调畅也。)惟明于火为体。水为用。能合以归土。而水火之体物还藉于土。然后知火之无或
亢。水之无或滥者。乃得中土气化不匮。土化不匮。乃得水火二气合化不息焉。此生数为成
之始。成数为生之终。造化元机。钟于一物而不遗者。是以方书用治悸证健忘。火之体也。
用治浊遗盗汗下血泄泻。水之用也。用治胀满积聚膈噎脾痹胁痛。是土中大畅水火之用。即
东垣所云和中益气。藏器所云利三焦调诸气者也。总之。病属阳虚而不能摄阴。选用益智。
乃为的对。若阴虚不能归阳。投此适以滋害矣。
凡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或脾家有湿热痰火并肺热者。均禁。(嵩)性本
温热。凡呕吐由于热。气逆由于怒。小便余沥由于水亏精涸。内热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者。切
忌。(仲淳)
〔修治〕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甘松香

内容: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根味甘。气温平。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理元气。去气郁。(海藏)芳
香能开脾郁。少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濒湖)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
神效。
〔论〕海藏以甘松理元气而去气郁。似不徒芳香擅醒脾之功。阅准绳治溲血方。以桑寄
生为君。熟地茯苓为臣。而兹味逐队为佐。且云此方处剂。乃补夫血之乘虚而妄行者。是兹
味之为元气地。初不外于阳生阴中。藉之斡旋。以俾流行也。岂仅香能醒脾而已哉。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白豆蔻

内容: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浓。其仁如缩砂仁。
气味香辣辛凉。性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
主治胸中冷气。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
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气虚寒故耳。若红
膜不宜用。)方书治痞。反胃胀满。积聚呕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瘅
大便不通。中气中恶。白蔻仁别有清高之气。可理上焦元气而收脱气。能益上焦
清气中之火。开郁结。消食积。除寒退风。佐血药能通润大小肠。使气得周流。血自浸润。
如阳过盛者。用寒凉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则寒凉不滞于中。而邪气自退。正气不损。(陆
养愚)得人参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虚反胃。及因寒呕吐。得陈夏苓。加生姜白术。治寒痰停
胃。作呕吐似反胃。得陈皮白术蒺藜决明甘菊密蒙花木贼
藿香陈皮木香。理上焦滞气。加乌药香附紫苏。治妇人一切气逆不和。佐参术姜橘。治秋深
疟发。寒多热少。呕吐胃弱。饮食不进。太仓丸。治脾虚反胃。白蔻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
陈廪米一升。黄土同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
〔总论〕白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草果。按草实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产。其
形色功能。各有同异。而时宜状类。未能历稽。聊各就其气味而区别之。夫天地间惟是水火
二气。为物生之主。寒热者水火之气。若温凉则水火之由渐而盛者。不可不细察也。气之所
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气。即味以细为酌量。则亦可知其气矣。白豆蔻味辛而绝无苦意。
是专乎金气也。细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凉。辛而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