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则风木自来侮土。而胃气不平。
即以病于中气。三者常相因也。同胡麻刺蒺藜荆芥穗甘菊 白芷当归川芎地黄天冬首乌牛
膝漆叶秦艽龙胆草。治大麻风。同牡蛎粉白术青黛。治童子胃热。羸瘦疳蛔。腊月米醋渍入
瓮中。封固。主一切天行热病。头疼口渴身热。饮碗许。得吐则愈。汗亦如之。热病狂邪。
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煎服。天行
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者。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
即愈。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遍
身风疹。(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痒痛不可忍。(始而痒。抓之则痛。渐渐赤烂。遍体无皮。
发肿。流脓水。)作丹毒治愈甚。惟用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摅取汁。瓦器熬成膏。和苦参末
一两。丸梧子大。温汤下三十丸。仍以苦参煎水洗之。湿烂者末渗之。次日即愈。此味解热
杀虫。治疥洗热疮甚效。大风癞疾。苦参五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服。
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又方。苦参末二两。以猪肚盛之。缝合煮熟。取出去药。先饿一
日。次早先饮新水一盏。将猪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时。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取
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后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参末调糊。下首乌末二两。防
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茶
下。日三服。仍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之。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皮肤生疥癞。瘙痒。时
出黄水。并大风手足坏烂。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
〔论〕 苦参味至苦。气复寒。夫苦为火味。肾中原有真阳。故味之苦者入之。况苦味
禀乎寒水之气化。其气味固有专至者。所谓纯阴而气降。止宜于肾水弱而相火旺之人。皆确
论也。其治热毒风之义。更为可参。盖风者阳之淫气。即阳之郁气。气郁化风。渐已化为热
矣。是浅而病乎卫者也。由卫及营以病乎血。积久而热之壅者。更就血中而为毒。热毒之所
化。遂病乎肾肝之真阴而为热毒风。(气郁化风者。即已化热气之热不去。因病乎血热之在
血中者。久而又不去。遂能蚀血。故曰热毒。热毒原是风毒。故曰热毒风。其病变固有浅深
也。)故风热在卫。止散阳郁之邪而清其气。热毒蚀阴。必直驱其伤阴之邪。而用至阴以胜
之。如苦参辈是也。第洁古谓为纯阴。而透以气沉二字。可悟。苦参元参。均之入肾。而却
有迥殊之用存焉。使与病证不相对待。将沉寒直入命门。痼冷大伤元阳矣。其可漫投乎哉。
又生地苦参凉血。一则虑其寒滞于中。一则虑其寒沉于下。若风之化热。热又鼓风。而未至
为热毒风者。则本柴胡四物为用。丹栀翘甘辈颇为适宜。(薛新甫法。血分热者。四物加丹
皮。或小柴胡加山栀芎归。能清肝凉血。又四物加翘甘。能生血清热。如风热则用小柴胡加
防翘。此可以思营卫之分矣。
总之。血热为病。不能舍血药。即芍地虑其滞。而芎归固不可少也。)如苦参犹可需次
以投也。
缪氏云。虽能泄血中之热而除虫疠。然大苦大寒。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
弗服。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濒湖)
〔修治〕少入汤剂。多作丸服。用糯米泔浸一宿。蒸三时久。晒干。治疮浸酒。治肠风
炒至烟起为末。
<目录>卷七\山草部
<篇名>升麻
内容:蜀川者佳。根如蒿。多须而紫黑细小。极坚。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功力
殊胜。虚大黄白色者。不堪用。一种外黑里白。质虽紧实。谓之鬼脸升麻。一种纯青色。质
亦坚。功力俱逊。川产青绿者。
根味微苦甘。气平性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得葱白白
芷。亦入手阳明太阴经。升清阳。奉生气。治阳陷眩晕。举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
血淋下血。并发散本经风邪。解肌肉风热。消斑疹及游风肿毒。辟时气毒疠邪气。蛊毒入口
皆吐。疗喉痛口疮。牙龈烂臭。又治小儿热壅惊痫。(诸本草)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
一也。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肤风邪。三也。治阳明头痛。四也。补脾
胃药非此引用不效。治脾痹非其梢不能除。(洁古)引参 上行。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又
缓带脉之缩急。又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东垣)凡
醉饱房劳。阳气致陷于至下之乡。或呕吐下痢过伤。而小腹急痛。或大小便难腰滞。而后重
窘迫。或疮肿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