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热病渴甚并头疼。在败毒散。治气虚人患四时不正寒气。在参苏饮。治肺虚人伤风。
附方 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
十盏
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浦江郑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
昏晕不知人。手撒目暗。自汗遗尿。喉中痰鸣如拽锯。脉大无伦。此阴亏阳绝之证也。急煎
大料人参膏。仍与灸气海十八壮。右手能动。再三壮。唇口微动。遂与膏服一盏。半夜后。
又服三盏。眼能动。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此证不止肾阴受
伤。阴中之真阳亦几几欲绝。多服参膏而愈。则人参还元以益阴中之阳明矣。夹阴伤寒。(先

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
愈。此证阴邪胜阳。用参补肾阳。必更同于姜附者。期补元阳以化阴邪而已。与前阴亏阳绝
之治。大相悬殊。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
此亦补阴中阳。阴中阳乃元气也。心下结气。(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行而结滞。)凡心下硬。
按之则无。常觉膨满。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呃不除。用人参一两。橘皮去白四两。为末。
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前益肾。阴中之阳。此益心。阳中之阴。止皆用人参陈
皮。因心肾阴阳互宅。惟参能善其根阴根阳之用。故无异味耳。但前以补困倦。故人参大倍
于陈皮。后以行结气。而陈皮胜于参也。怔忡目汗。(此心气不足也)人参半两。当归半两。
用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当归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
。以汁送下。其滓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两服即
愈。(神济
肾也。先空
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一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
取汁一盏
根于肾故也。产后去血。何以亦补元气。缘血化于阳中之阴。而阳中之阴。原根于阴中之阳
也。加用糯米葱白者。以去血则宜益脾。自汗则宜于补元气。中寓透阳于阴之义。俾滞血得
化而阴为阳守也。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夫参补五脏。
而肺先受之。以元气根于肾。主于心。而肺统之以归下也。产后发喘。乃血入肺窍。危证也。
人参末
气之元。但加苏木以化滞血。俾阴得化。能随阳行耳。霍乱呕恶。人参二两。水一盏半。
煎汁一盏。入鸡子白一枚。再煎。
元之真阳如参者以为降也。但元气之降。先本于升。故又用象天如鸡子之白。举清阳而上浮
者。以为升地。俾和上逆之气而下也。反胃呕吐。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
人参三两。拍破。水一升。煎取四合。热服。日再。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
啖。(方出李绛兵部手集。公每言
末二钱。生附子五分。生姜二钱
不思饮食。生姜半斤取汁。白
〔论〕 本经言人参。首及补五脏。以其补元气也。夫元气本于阴中之阳。人参以背阳
向阴之产。而采于秋冬。非阳之出于阴中者乎。惟本阴中之阳而合乎肾。更入阳中之阴而合
乎肺。遂合于二阴之至肺者。以返其所自始。所自生。故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也。
顾气之补五脏者。必先
之脾。尤为能胃行气于三阴三阳也。知胃阳之气。必根于脾阴之气。则肺本于阴中之阳。以
入于阳中之阴。而后阴阳合而气生。阴阳和而气畅者。其义可识取矣。人生有形。形立于气。
五脏为形躯之主。元
与气俱。使神内藏者也。(经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为神。曰。血气已和。营卫已
通。五脏舍心。魂魄
招聘参之功。则所
又所主劳伤虚损男妇一切虚证。乃由五脏以益形骸也。)形不离气。神不去形。甄权谓参能
守神者。职是故耳。第别录既言调中。甄权又曰保中。日华云治气先言调中。而洁古更云补
中缓中。举所云中者。将专指中土而言乎。夫谓中土。非形气之中不可。但兹味保中。即随
以守神二字。则有超于形以为言者。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此云中。盖合于脏分有五
之中。此云机尤妙于气与神凝以为机也。是则所谓中者。岂执于有形之中土哉。且所谓神者。
何也。人生有形。不
搏之谓神。人参能合于人身阴中之阳以生元气。即更合于阳中之阴以化元气。谓非阴阳之不
测不可。谓非阴阳之相搏不可。惟守神以全角。而神之由气而守者。又先至肺及脾。以达余
脏。即就形而指中土以为中也。亦无不可尔。人参入肺。乃能补五脏者。由肺主呼吸。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