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逐阳结。盖本于阴阳征兆之初气以为感化。(不等于他物咸寒但以气味论功)
即金石犹为之消。而非徒以相胜为功。谓其走血者。血固真阴之化醇。同气相求也。既走阴
分而取以化阳毒者。缘阳邪结于阴分而不散。则能蚀真阴以为大患。惟此消化之以全阴也。
夫消性固趋于阴。而阴之所药归者阳。又感上蒸之气。故目鼻口舌咽喉尤其奏功之地。大约
热从乎湿。与热从乎风者。胥治。不止如本草数条也。凡病有阴不能为阳之守。而阳亢还以
乘阴者。在阴固伤。有阴不得受阳之化。而阴郁还以结阳者。其阴愈伤。种种为患。咸借此
阴阳感化之初气消释最捷。(如热渴消瘅。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口疮喉痹。目赤鼻衄。颔
颊结硬。以至谵狂惊痫。刚痉关隔。瘴疠疫毒。斑烂痈疽等症。一皆阴伤于阳而结之甚者。)
本经首曰。治百病。除寒热邪气。则已知其所主治侈矣。第元阳之虚者。是为禁药。而元
阴虚者。投此至阴之化气。反为绝其生化之元。贻害不小也。
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无己)用以涤肠中宿垢。破坚积热块。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
月不可
风化硝 制法。悬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自成轻飘白粉。或以瓷瓶盛挂檐下。待硝
渗出瓶外。刮下收之。
甘缓轻浮。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肺解暑。去眼睑
赤肿
元明粉 制法。用白净朴硝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渣。星月下露一宿。去水取硝。
每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两同煎。去渣。
再露一宿。取出。盛大砂罐中。筑实。盐泥固济。浓半寸。不盖口。坐炉上。炭火十斤。从
文至武 之。待沸定。以瓦一片盖口。仍前固济。再以十五斤顶火 之。放冷一伏时。取出。
隔纸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
气味辛甘冷。沉也。阴也。阴中有阳之物。(仙经)主治心热烦躁。五脏结滞。退膈上
虚热。明目消肿毒。用代盆硝。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东垣) 此粉 炼多遍。
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寒热积滞年少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
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仍忌。
〔缪氏简误总论〕 硝者消也。究其功用。无坚不磨。无结不散。无热不荡。无积不摧。
故仲景承气汤用之。非邪结下焦。坚实不可按者。不用。恐其误伐下焦真阴故也。若病不由
于邪热深固。闭结难通。断弗轻投。至于血涸津枯以致燥结。阴虚精乏以致骨蒸。火炎于上
以致头痛目昏聋渴咽痛吐衄咳嗽痰壅类实等证。切戒勿误。虽悔难追。
<目录>卷六\卤石部
<篇名>硝石
内容:一名焰硝。即火硝。诸卤地皆产之。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遍地生白。扫取
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
之硝也。澄在下者。状如朴硝。结在上者。或有锋芒。或如圭棱。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
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濒湖)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执名而猜。都无定
见。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惟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神农所列朴硝。
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
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
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以此为正。
(又)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咸卤煎成。南地不产也。(崔 )
<目录>卷六\卤石部
<篇名>硝石
内容: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阳也。火为之使。主散热行结。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破
积块。散痰饮。疗肾虚气逆头痛。湿热黄胆。女劳黑疸。风热喉痹。赤眼肿痛。重舌鹅口。
发背初起。得陈皮。性疏爽。
<目录>卷六\卤石部
<篇名>硝石
内容:味辛苦。气大温。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螈 。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
牙颔肿痛。目赤热。多眵泪。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
热缓急之病。 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濒
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与樟脑火酒性同。本经别录言其性寒者误也。
今兵家火药。用消